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加快推动乡村振兴
——中共苏州市委下发一号文件推进“三农”工作
浏览量:562 创建时间:2019-10-23 11:54:41
2月25日,中共苏州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苏委发〔2019〕1号)。
文件指出:做好全市“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对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持续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围绕硬任务抓落实,紧扣高质量抓推进,确保圆满完成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文件提出了七个方面工作重点:
一、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切实把抓“三农”、抓乡村振兴作为“一把手工程”,健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的乡村振兴推进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各地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强化党委主体责任,严格实行市县抓落实、镇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综合考核,考核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大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联系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工作力度,实施乡村振兴任务落实情况月报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落实“四个优先”即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优先满足“三农”发展用地保障、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绩考核联系到一起,层层落实责任。对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等行为,依规依纪追责问责。
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把加强乡村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实施规划管理全覆盖。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面推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实现阶段性明显改善。持续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每年建成不少于35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和10个康居特色村。深入开展省、市两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推行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加快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多样化的成果,2019年完成第一批市级特色田园乡村验收工作。加快推动农村绿色发展。深化河(湖)长制改革,推进农村河道清淤、生态河道建设和黑臭水体整治,开展农村河道淤泥资源化利用试点,全市每年整治农村河道1000条。全面开展河湖违法圈圩和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到2019年底全面遏制违法侵害河湖行为。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作坊)专项整治行动,巩固整治成果,健全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按照权力下放、权责一致的原则,依法赋予乡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着力提升镇政府在农业发展、农村经营管理、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扶贫济困等方面的服务管理能力。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三高一美”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提升“四个百万亩”产业布局,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2019年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持续开展“三高一美”(高标准农田、高标准蔬菜基地、高标准池塘和美丽生态牧场)建设,到2020年新增高标准农田15万亩。着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着力培育孵化一批“苏”字头农业特色品牌,到2020年全市新增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0%。加快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2%。推进重大原创性技术研究、农业重大新品种选育,支持智慧农业等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农业绿色生产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应时鲜果、名优茶叶、苗木花卉、绿色稻米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及文化传承手工艺品,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四、坚持富民优先导向,加快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用地用电等农村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力度,更实举措推进省“富民33条”和市“富民10个方面”政策落地,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建立健全扶持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完成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任务。加快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坚持市场导向,积极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模式、推进方式,推动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0年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力争超过2100亿元,村均年稳定性收入达到920万元。加大精准帮扶力度。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100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年稳定性收入全部达到250万元以上或人均年稳定性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优化人才引进培育机制。研究制定姑苏乡土人才引育提升行动计划。建立县域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和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探索通过岗编适度分离、在岗学习教育、创新职称评定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到2020年各类乡土人才总数达到2.2万人。
五、弘扬现代文明乡风,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到2020年农村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95%。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程、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开展文明镇(街道)、文明村(社区)、文明户(案例)、农村党员示范户等典型培育活动,每年选树10个“乡风文明创新案例”和100名“文明户标兵”,到2020年全市县级以上文明镇(街道)、村(社区)数量占比达60%。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加快提升综治中心、网格化联动工作站标准化建设水平,到2020年网格化联动机制基本实现全域规范高效运行,群众安全感达到95%以上。
六、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制度文件,推行基层党支部分类定级、星级管理、达标创优,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以市(区)为单位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一村一策”逐个整顿。扎实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和第一书记培训,着力提升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引领发展能力、履职尽责本领和服务群众水平。加强党组织对各类组织的领导,促进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各类乡村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年度增长率保持20%以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教育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
七、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手段,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创新政策落实路径,发挥政策综合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研究建立市级乡村振兴投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动态、各地招商引资等信息。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广重大投资项目“专员服务制"。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类公共服务项目,财政予以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以“村企合作”模式投资村庄整治和整体流转经营耕地,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可优先支持投资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强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稳步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范围。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国家级改革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巩固“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成果。以农村集体产权“四上”改革(资产上图、监管上网、交易上线、权属上证)为突破口,加快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高质量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