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起家 工业发家 旅游旺家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的乡村振兴之路
浏览量:450 创建时间:2019-08-07 10:07:00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位于常熟、昆山、太仓三市交界的阳澄湖水网地区,村域面积3平方千米,全村200户、875人。解放前,这里是“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荒滩,许多村民常常背井离乡,因灾逃荒。据史料记载,从1937~1957年的20年里,全村因血吸虫病死掉近400人,占全村人数的一半。“蒋巷泽坞锅底田,十年九涝一旱荒,泥堵墙,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糠。”这首民谣是当年蒋巷的真实写照。
解放后,蒋巷村曾是常熟最穷苦的地方,1966年,集体账上只有0.36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70元。1966年,常德盛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和全村村干部群众一起,解放思想、团结拼搏,改土治水,建设吨粮田,实现了农业起家;发展村办企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工业发家;建设美丽村庄,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实现了旅游旺家,闯出一条具有蒋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蒋巷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宜居村庄、江苏省文明村标兵、循环经济示范村等20多项国家级和30多项省级荣誉称号。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刘云山、赵乐际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这里参观考察,盛赞蒋巷人民取得的成绩。
一、农业起家:改土治水、建设吨粮田
蒋巷村地低洼,土地贫瘠,翻身关键要改造低洼地,消灭钉螺,兴修水利。常德盛走马上任的第一次会议上,向全体干部群众立下誓言:“富不是天生,穷不会生根,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随即,他带领蒋巷人靠一副肩膀一双手,连续进行治水改土四次战役,将1700亩土地改造了高产粮田。
第一战役。1966~1968年,蒋巷村掀起一场灭钉螺大战。全村干群经过两年苦战,将所有河、塘、潭、池逐一进行治理,通过分阶段干河积肥等灭钉螺手段,彻底铲除血吸虫病孳生的环境。常德盛还与县医疗卫生部门联系,组成医疗小组,为村里所有血吸虫患者治病。随后,村里腆大肚子(血吸虫病)的人没有了,为日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提供了劳力保障。
第二战役。1968~1975年,蒋巷村开始平坟堆、砍杂树、挖深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了搬移100多个坟堆,常德盛一家一户地耐心去做工作,至 1969年春,村里建起了一座花园式公墓。农田建设讲究科学,当时全国农村都在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其中水在首位。常德盛发动村民开沟挖渠,做到小沟通中沟,中沟通深沟,深沟通河道的“三沟”配套,经过两年艰苦努力,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三战役。1975~1986年,蒋巷村开始平整土地,建设旱涝保收农田。主要是填河填浜、开凿新河,为蒋巷村有史以来最艰苦的战役。蒋巷村借鉴大寨人整治穷山恶水、积极创造条件摆脱贫困的经验,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治水治土。他们请来水利专家按照蒋巷地形地貌,决定开挖一纵二横三条新河,并对所有田块实施高标准平整。蒋巷人每天在常德盛书记带领下,从清晨广播传出《东方红》乐曲起床,一直干到晚上《国际歌》声响歇工。他们干得辛苦,干得拼命,50余万土方全靠两只肩膀、一根扁担和一副畚箕挑出来。1983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蒋巷将农田基本建设任务落到各家各户,始终做到目标不移,任务不减,标准不降。
第四战役。1986~1998年,主要是开展筑路建渠、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这个战役碰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整治零乱无序的自然村庄。通过反复调研,他们决定依靠村级集体经济力量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经过2年多建设,一排排富有江南特色的新农房在村口小河旁拔地而起,原来的泥墙草屋先后被推倒,拆迁后腾出的地基改造成耕地。这样既节约了用地、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又为蒋巷建设现代化新农村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农田基本建设任务圆满完成,蒋巷村千亩田园呈现崭新气象。在这片一马平川、充满生机的田野上,块块农田排列有序、方正如格,可行驶汽车的水泥主干道,贯通全村各组各圩。绿油油的庄稼地里,纵横交叉的田间小道与新修筑的明道暗渠各具功能,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发展农业,首先要提高水稻、小麦产量。蒋巷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地”,即改良土壤,村里组建了技术队伍,创造了一套猪棚造肥的新方法,即把水葫芦、青草和切碎的稻草放在猪圈里,倒入河泥后再用人工踩踏,等腐烂后就是上好的基肥,渗入农田后土质得到根本性改善。第一年,水稻和小麦亩产分别提高10%以上。尝到甜头后,村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规模经营,加强田间管理,提倡科学种田。功夫不负有心人,早在1979年蒋巷村水稻的单季亩产跨过了千斤大关,名列苏州市前茅。
随后,蒋巷村乘势而上,又开始稻麦种植改革,先后发明土地免耕种植和有机种植农作物方法,不用农药和化肥,却又能高产稳产。正常情况下,亩均产量提高20%~30%,亩产值增加到1500元左右。蒋巷经验受到江苏省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他们的有机稻种植方法不久在各地农村逐步推广。蒋巷人实现了“农业起家”!。
二、工业发家:发展村办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从1984年开始,蒋巷村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转变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开始发展村办企业,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经过一番准备,蒋巷村办起了一家小企业,生产电视机上用的塑料配件。村干部十分重视市场开拓,轮流外出搞调研,搞市场分析,逐步掌握了一套营销策略。1992年,蒋巷村看准市场办起了轻质建材厂。4000多平方米的厂房迅速竣工,两条生产流水线相继落成,经过试生产一举成功。常德盛及时组织市场攻关,逐步打开了销路。
至2014年,蒋巷村的常盛集团已成为江苏省钢结构件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在全省同类企业中名列首位。与钢结构件相配套,蒋巷村又开发出金属波纹瓦、彩钢卷帘门、彩钢门窗、彩钢保温压型瓦、塑钢门窗等20多种系列产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一年上一个台阶。
常盛集团等骨干企业还十分重视学习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努力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企业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撤的用人标准,年初列出具体的工作标准和工作目标,年终进行严格考核。合格者论功奖赏,不合格者坚决撤换,进一步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蒋巷村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继续抓好农业生产。每年从工业收益中拿出部分钱来补贴农业,支持无公害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扩大多种经营,提高生产效益。随着现代高效农业面积的推广,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丰年全村可增收200多万元。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为村办企业中的农民工提供了生活资料保障。形成了以工补农、以农促工的良性互动。蒋巷由此成为一个半工半农的村庄。
三、旅游旺家:建设美丽村庄,发展乡村旅游
在农业持续增收和村办企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蒋巷村“一班人”没有停步,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们认为要壮大村级经济,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唯一的出路就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他们想到了利用田园风光,发展乡村旅游。随即,勤劳智慧的蒋巷人坚持以生态农业为载体,以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为依托,融合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特色,着力构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绿色生态的和谐环境,使农业旅游成为富民强村新的增长点。
按照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规划方案,蒋巷村陆续投入人力物力,开河疏浜、建桥铺路、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盖起具有水乡特色的休闲小屋和凉亭廊道,修建了垂钓台、停车场,购置了游览车、观光船,新建了宾馆饭店。为吸引客源,蒋巷村注意做好宣传工作。在南京玄武湖博览中心的一次农业旅游会议上,蒋巷村派员在会上分发了5000多份宣传资料,招来一批又一批的农业观光者。根据游客的需求,开辟“当一天蒋巷农民,过一天农家生活”农家乐特色游,让来自城市的游客住传统农舍、烧传统锅灶,用传统厨具,自钓鱼蟹、自摘瓜菜、自饮自娱。游客不仅尝到了鲜美地道的农家菜,也感受到农家生活的纯朴和乐趣。
为了在短时间内把农业旅游抓出成效,并创出品牌,蒋巷村不断加强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建设。他们扩建景点公厕、增设垃圾箱,启动环村道路、排灌河道两侧景观改造,做好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村里成立了旅游发展公司,组建环境卫生、绿化养护、社会治安、游客接待和导游队伍。旅游淡季,派员赴上海、浙江考察学习生态农业旅游的管理经验,拓展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准。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常德盛及时召开村组两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指示。村里确定加大投入,做大盘子,在前期小打小闹的基础上开始大手笔规划,将建设绿色家园,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作为一个特色产业来抓。蒋巷村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分期办起了农民新家园、生态观光园、百亩蔬果园、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四大园区,江南农家民俗馆、村史展览馆、根雕馆、综合科普馆、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基地五大馆区,成为江南知名的生态旅游观光胜地。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成为蒋巷人开发旅游产业、改造环境设施的基本原则。
如今的蒋巷村,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为主题,先后推出新农村考察游、农家乐趣味游、田园风光游、休闲生态游、学生教育游等多个旅游产品。前往蒋巷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既有慕名而来的国内游客,还有许多境外游客。2016年6月下旬,来自南美古巴、巴拿马、哥伦比亚、洪都拉斯、乌拉圭等9个国家的交通建设部门官员一行30人,到蒋巷村参观基础设施建设,客人们看过后纷纷伸出大拇指表示赞叹。
近年来,蒋巷在营造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1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2015年3月,蒋巷村获中央财政旅游发展奖励金100万元。近几年,年接待游客达到20万人次,每年旅游收入2000万元。2018年,旅游净收益500万元。
四、治理有效:抓党建惠民生,共同富裕奔小康
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基层组织建设是最有力的保证。蒋巷村党支部、党委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放在一切工作首位,把提高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政策水平、清政廉洁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村党委建章立制,坚持以规管党、依法治党,建立健全了党委中心组定期学习、民主生活会督听、党务政务公开、村干部述职报告、公开承诺、群众评议、征求群众意见和落实党员联系群众等制度。
在蒋巷每个发展阶段,村党委书记常德盛的带头示范作用,党委一班人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党员都能做到吃苦在前,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党员带好头,群众有劲头。常德盛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光荣当选中共十六大、十八大党代表,并被邀请去北京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观礼,出席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2018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改革开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
蒋巷村通过三业经济的发展,使全体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过上了又富又安的幸福生活。1995年开始,蒋巷村依靠集体积累,分两批建成了192幢小洋房,每幢建筑面积220多平方米,造价30多万元,村民只需交纳12.8万元,小区绿化面积达50%。村里先后投资3000万元建设各类文体设施,满足村民精神生活的需求。1969年大队建有卫生室,2010年改称蒋巷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村民就诊。村里还投入200万元建造小学和幼儿园,幼儿园全免费,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品学兼优者还有奖学金。2006年开始,村民考上大学或出国留学,另有重奖。
早在2004年,村里就建有158套老年公寓,按三星级标准配套,生活器具,供老年人免费入住。如老年人与子女一起生活,则每年可领取3000元奖励金。2012年起,村里60岁以上村民每月可领取300~600养老金。村民人均年收入1978年206元,2007年为17601元。2008年起村里首次发放股份分红,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41500元,加上人均股份分红8352元,全年人均收入达49852元。2017年,村级可支配财力2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5万元,人均股份分红9000元,全年人均收入达54000元。2018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可达2800万元(其中旅游净收益5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8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8500元,股份制分红近10000元。
今天的蒋巷村,家家丰衣足食,人人安居乐业。2018年9月,中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当天,蒋巷村举行了千人大会,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在会上向全体村民发出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乡村振兴再出发”动员令。可以预见,未来的蒋巷村在产业兴旺、生态家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一定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常熟市“三会”吴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