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基因 > 老区建设

关于甪直镇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吴中区扶贫“三会”甪直镇分会
2021年11月9日
浏览量:823    创建时间:2021-11-24 09:06:58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和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的要求,深入挖掘甪直红色文化内涵,把甪直镇革命历史、革命遗址与红色旅游发展相结合,强化红色旅游教育功能,提高红色资源利用水平,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对全镇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红色资源基本概况

甪直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城东南25公里处,是吴中区的东大门,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苏州工业园区,东衔昆山南港张浦镇,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卫生镇、江苏省百强乡镇、外向型经济明星镇等称号。革命战争年代,在甪直这片热土上,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战歌,红色资源承载着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承载着他们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承载着后人值得学习和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此,甪直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本地红色资源的梳理整合及保护利用,进而发挥弘扬革命精神,宣传党史,启迪后人的作用。

(一)中共吴县淞南区委、淞南区人民政府旧址:位于南市上塘街37号。194954日,甪直境域解放。成立吴县淞南区人民政府,辖淞南、甫里、楚伧、陈墓4乡,共49保。首任区长葛俊桂。同时建立中共淞南区委员会,首任区委书记章玉胜。同年冬,废除保甲,改建新乡,淞南区辖12乡。区政府驻在甫里镇,三元桥西堍中市上塘街44号,原民国时的“区公所”内,后迁移到南市上塘街37号(沈柏寒新宅)。19503月,淞南区改名甪直区,下辖甪直、陈墓、周庄3个镇及青云、板桥、湖北、湖东、张林、长白、明镜等11个乡,共78个行政村,735个行政组。中共甪直区委、区政府驻在甪直镇。19529月,吴县与昆山县部分地区区划调整。周庄、陈墓两镇及双湖、明镜、狭窄、长白、太史、滨湖6个乡从甪直区划入昆山县,原昆山县张浦区南港乡所辖的群力、力勤两街划归吴县甪直镇管辖。甪直区辖甪直镇和青云、板桥、湖北、湖东、张林5个乡,共47个行政村。境域面积46.56平方公里(不含所属澄湖水面)。区委、区政府仍驻甪直镇南市上塘街37号。195411月,划吴县甪直区管辖的甪直镇为县直属镇,建立中共甪直镇委、甪直镇人民政府,辖13个街道。甪直区辖青云、板桥、湖北、湖东、张林5个乡。19563月并区并乡,撤甪直区并入唯亭区,甪直区下辖的5个乡合并成淞南乡和张林乡,分别建立乡党委和乡人民政府。

(二)中共甪直地下支部旧址:位于甪直镇东市上塘街75号。19494月下旬,中共上海局昆山工委在甪直镇成立由严修桢、陈大经、魏秉章、李维松等4名党员组成的党支部。严修桢,194945月任中共甪直地下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属中共上海局昆山工委领导。据严修桢儿子严宪回忆介绍,支部可能在陈大经家里成立,因为平时活动主要在严修桢家里,中共昆工委召开会议人多时在赵承祥家里。是年5月,甪直镇解放。5月初,中共昆山工委领导机构由昆山移至甪直,召开会议,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公报和有关政策。支部1名党员陈大经移交中共吴县县委,另3名党员移交中共昆山县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甪直各界人民群众,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共产党员在各条战线上起模范带头作用。

(三)甪直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甪直公墓内。解放初期,甪直烈士陵园建于保圣寺内,安葬了王仁林等烈士。1990年,镇人民政府在迎宾西路南侧,重建了烈士陵园。陵园广场中央耸立高3.6米、宽0.90米、厚0.50米的花岗石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纪念碑两侧安葬着6位革命烈士,左侧3块墓碑分别镌刻着许重、曹全林(原葬前进化工厂内)、王仁林(原葬保圣寺“生生农场”)3位烈士的英名,右侧镌刻着陈继昌(原葬枫庄村,1982年迁移至戴家弄7-6号内)、戴忠、刘子蓉3位烈士的英名。陵园大门内右侧建有烈士事迹陈列室,室内陈列着许重、王仁林、戴忠、王传馥、曹全林、陈继昌、刘子蓉、沈巧福、顾林、唐崇侃、姚再元、周桂林、钱文灿13位烈士的生平简介。烈士陵园为甪直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四)烈士戴忠故居:位于甪直镇东市下塘街陆家湾3号内。戴忠(1903-1942年),原名宗槃,字敏求,小学时代的戴忠在叶圣陶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就积极参加“五四”反帝反封建斗争。1922年,戴忠在家乡主编不定期的进步刊物《壬戌》,21岁的他与严大椿、徐文骏等人创办《挣扎》杂志,从第二期起,戴忠出任主编。“北伐”前夕,戴忠发动民众开展反封建军阀斗争,宣传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1939年,戴忠由同乡严修桢同志介绍参加抗日部队。1940年夏,戴忠在常熟东乡参加了新四军(江抗)地方工作。是年秋天,日伪下乡“扫荡”,疯狂实行“三光政策”,戴忠等6人不幸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斗争到底。后经组织营救,集体出狱。戴忠在部队担任简报的编辑工作,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19425月在苏北靖江县丁庄病逝,年仅39岁。19525月,戴忠经批准为革命烈士。

(五)陈继昌烈士墓:位于甪直镇东市下塘街戴家弄76号内。陈继昌(19061930)原名寿鋆,吴县甪直人,原居住在甪直镇故居怀宁堂142号,中共地下党员。民国8年(1919),陈继昌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印发传单,宣传爱国思想。吴县第五高小(甪直)毕业后,赴上海浦东中学求学,后因参加学生政治活动,被学校开除。尔后,随父亲去武汉汉口电报局当学徒,再到四川夔州当实习生。民国15年(1926),调至南京电报局当报务员。民国19年(19307月,他根据中共党组织的指示,积极鼓动电信局工友以“提高待遇,反对政治迫害”为由集会罢工,致使当局业务瘫痪,南京与各地联络中断,引起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恐慌。729日,国民党南京卫戍司令部军警包围了电信局,逮捕了陈继昌等10人,他受尽敌人各种刑具折磨,威武不屈,就义前,昂然挺立,高唱《国际歌》。818日,被害于南京雨花台,年仅25岁。牺牲后其父母把遗体运回甪直安葬在枫庄村,1982年迁移至戴家弄7-6号内。怀宁堂为一片砖木结构的清末年间的中式民居群,中心建筑为二层楼房。2001年楼房拆除,现存三间平房,属革命烈士陈继昌家私宅。墓地池塘西北侧现有3间平房,现已被政府回购空关。

(六)甪直青年图书馆旧址:位于甪直镇东市下塘街169号。抗战时期创建,为当时甪直中共地下党组织对青年群众宣传进步思想的场所。负责人为王俊、陈大经、严修桢、赵家祥等4人。馆址在三官桥下塘西堍的朱承烈(又名朱澂1922-2004)家的小屋里。抗战胜利后,迁至广济桥上塘沿河善堂所属二上二下一所较大的公产房里。青年图书馆书籍初由在外读书的大、中学生,自愿将自己的藏书集中起来,相互借阅开始的,以后逐步发展到公开出借。借书者主要是在校中学生和青年职工。图书馆人气很旺,最多时能有400人左右。为了加强引导、扩大宣传力度,经过考查、物色,严修桢又成立了由朱承烈(后改名朱澂)、黄厥明、朱育莲等15个靠得住的进步青年组成的图书馆委员会,并公推王俊担任馆长,雇佣苏志芳为专职工作人员。严修桢又指示他们组织各种读者座谈会,讨论时事或专题,借此在较大范围的青年中宣传进步思想,帮助他们认识真理,培养青年积极分子,引导他们加入中共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图书馆的这些宣传教育工作很有效地提高了当时甪直青年的思想觉悟,使许多青年后来自觉地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朱承烈1945年抗战胜利后,进上海东吴大学生物系学习时,就参加过多次学生运动并加入了中共地下党,曾任中共东吴大学党支部书记。后又在北京大学任教近五十年,曾担任中国植物学会第十届、第十一届副理事长,发表科学论文五十余篇,为祖国作出了较大贡献。朱育莲也于194510月在省立上海中学工科毕业后参加革命,在享有很大声誉的进步刊物《世界知识》杂志社任助理编辑,并就此为祖国的报刊编辑、地图绘制工作奋斗了一生,获得卓越成果,得到彭德怀、周恩来及胡耀邦等的赞扬。其他如王永昌、沈自立(后改名沈帆)等一些热血青年也都主动找严修桢要求加入革命队伍。

(七)叶圣陶纪念馆:位于甪直保圣寺内。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2年,叶圣陶从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从教。1917年—1921年,他在甪直镇的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进行教育改革实践,并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著名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长篇小说《倪焕之》就取材于甪直的生活。1921年,他与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文学“为人生”的主张。后曾担任《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等刊物以及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的主编或编辑。叶圣陶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童话集《稻草人》等诸多作品。

叶圣陶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战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九一八事变后,他参与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1936年,他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等职,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1月应中国共产党邀请进入解放区,4月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9月,他出席了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主席等职,担任第一届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1988216日,叶圣陶病逝于北京;1218日归葬于苏州甪直。

叶圣陶纪念馆1988年建成。2014年初,叶圣陶纪念馆由区政协负责进行展陈更新,并于10月重新对外开放。新增影像设备2套,展板照片236张,实物、标本和模型等55件,书籍184册。纪念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10平方米。现为江苏省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相关部门和群众对红色文化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价值没有充分认识,主动保护和参与保护的积极性调动不足,对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思路不明,缺乏长远谋划。另一方面,保护措施不到位。大部分旧址等没有立碑标记和简介展示。有些革命遗址遗物面临消失,尤其是烈士戴忠故居自然衰败较为严重。有些红色资源还存在史料不全、史实不准、纪念场馆史料缺失、展示内容单薄等问题。

(二)内涵挖掘不够深入。红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大部分革命遗址没有红色文化标识或图案,没有实物陈列,红色文化元素没有充分展现。红色文化商品开发相对空白,缺乏便于携带、物美价廉的红色文化纪念品、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甪直镇的红色资源比较丰富,但除了叶圣陶纪念馆已形成了涵盖文化、旅游等元素的较为完整的红色资源宣传模式外,涉及其他遗址场所的有关红色题材的故事、图书、歌舞、小品等作品较少,难以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三)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从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人员不足,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目前镇东方文旅负责古镇区域革命遗址建筑修缮。老促会协同宣传、文体和旅游公司等相关单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但就专业程度而言,非常缺少整理红色资源史料、深度挖掘红色精神、编创红色题材料作品、解说红色景点的专业人才,导致红色资源史料研究深度不够,系统性完整性不足,缺失集展示、教育、保护于一体综合性的甪直革命史馆等问题。

(四)保护开发缺乏引领。虽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整理、利用有所行动,但是域内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完全摆上议事日程,有些红色资源基本处于“无专门机构管事、无专项资金办事、无专人看护”的低层次保护状态。保护投入力度的不够,造成红色资源浪费,与古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够,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文化发展机制,进而更加削弱了它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意见建议

(一)提升政治站位,提高保护意识。牢固树立保护红色资源就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理念,把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摆上重要日程。凡涉及革命文物保护的相关部门,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扛牢保护红色资源的政治责任。以弘扬先进文化、培育革命精神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要在全镇上下形成保护革命遗址遗迹,开发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的共识,不断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挖掘摸清底数,科学编制规划。一方面,开展普查认定。建议由组织、民政、文体、宣传、老促会、旅游公司、东方文旅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应尽快走访,摸清辖区内红色资源的底数,搜集、整理、抢救濒临消失的革命史料,搜集散存在社会上的红色文物。对新发现的红色遗址、遗迹要立牌存证,列入名录。对革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史料有出入、有争议的地方,要组织有关部门的专家进行考证和研讨;另一方面,科学编制规划。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纳入全镇文化发展总盘子,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等进行对接和融合,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全镇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对所有红色文化资源分门别类,明确哪些需要抢救修复、哪些需要整理开发、哪些需要重点修建,分清轻重缓急、分类分批实施。

(三)建立长效机制,多方参与工作一方面,成立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组织、宣传、经发、财政、社会事业、党校、文体、退役军人服务、旅游、各村(社区)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确定一个管理主体,明确其具体职责、权限、工作要求,统筹协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实现对镇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另一方面,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同时,探索由单一的政府投入转变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融入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之中。

四)突出重点遗址,分实施保护。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对濒临消失和损坏严重的红色资源要进行抢救性修缮;对原建筑尚存,且有较大历史价值的红色资源,要优先进行修缮;对损毁的红色资源,要做好修复保护;对无标志物的遗迹,相关部门要根据史志部门提供的资料做好立碑标志,详载红色史料;对已建成的红色场馆或旧址,要做好提档升级工作。同时,明确红色资源的保护主体、保护标准、保护方法、管理主体、管理责任、管理等级以及开发利用中应遵循的原则,做好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监管、收益处置、资金保障等。

(五)深挖文化内涵,激活红色基因。一是整合研究力量。吸收宣传、教育、文体、老促会等相关人员以及有专长的民间人士,组成一支相对固定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力量,对如何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专门的持续研究;二是深入研究阐释。通过寻访亲历者和见证者,进一步校核史实,及时收集红色标语、红色故事、文献资料、革命实物、革命英雄人物图片及其他抗战文化资源等,深度挖掘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价值,并以红色文化读物或专题片、小品、故事、歌曲等展示出来,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内涵。三是融入“四史”教育广泛深入地对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和居民群众进行红色文化教育。通过红色文化走进党校,拓展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平台,把红色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党、团、队活动之中,同基层党建有机结合,来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同时,鼓励支持创作红色文艺精品,充分利用融媒体进行宣传,有力提升红色文化知名度。四是建好阵地网络。修建完善相关纪念馆、纪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扩大教育覆盖面,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丰富展出内容,创作体验项目,增加红色基地的欣赏性、参与性、体验性,丰富基地内涵,提升教育功能。

(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融合发展。要按照突出重点、培育精品的原则,对重点红色景点进行精心打造,做好开发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善,提升红色资源的旅游吸引力。注重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通过古镇旅游加红色景点的方式,研究设计打造叶圣陶纪念馆——沈柏寒新居(中共吴县淞南区委、淞南区人民政府旧址)——万盛米行——甪直文化园广场(研究打造红色文化馆)等革命遗址群加文化场馆的红色旅游线路,通过以红推游、以游带红,将散落古镇的特色民宿体验地、旅游景点等串点成线,让游客在游历水乡古镇的同时铭记红色故事、感悟红色精神。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竹辉路158号

电话:0512-65732776(老促会)、0512-65153675(基金会)

邮箱:

版权所有:苏州市老区开发(乡村振兴)促进会、苏州市社会帮扶基金会

苏ICP备19052090号-3

苏公网安备32050802012014

苏州社会帮扶网官方网站

苏州三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