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
——来自昆山市乡村振兴第一线的报告之二
浏览量:371 创建时间:2019-12-09 09:18:43
乡村振兴是一项牵动面广、敏感度高、利涉千秋的系统工程。近几年,昆山市牢牢把握产业融合发展、就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等工作重点,坚持不懈探索实践,进一步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把握产业融合发展。为谱写好“昆山之路”三农篇,昆山市委市政府坚持农业优先、全面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昆山东依上海,西邻苏州的地域性、天然性、历史性联系互补优势,狠抓拓展农业产业与发达的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以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融合发力的农村产业新格局。昆山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横向经济联系、发展外向型经济时就把农业发展定位为都市型农业,党的十九大后,以都市农业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主基调,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桎梏和体制机制壁垒,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共建共赢共享发展之路,赢得了乡村振兴的先机。张浦镇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就可见一斑。该镇是全国扩权乡镇试点镇之一,他们依托落户镇区的德国工业园、大型的内外现代农业企业和工业发展积累的实力,继续做大做优农村产业,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其可贵之处有“三个坚持”:坚持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大举推进全镇1.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造就了“田成方、路相连、沟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园美景;坚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合力推进益海嘉里、鲜活果汁、润正生物等大农业龙头企业与村级农地股份合作社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链规模,生产翻番而上,效益成倍增加,奏响了农业现代化的主旋律;坚持以“文化田园旅游”为导向,大手笔结合乡村整治发展全域乡村旅游业,使“乐享四季张浦”的农旅品牌驰名中外,与上海科创企业合作兴建尚明甸“江南圩·乡野硅谷”,集产、学、研、教、游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已正式开园,1000亩智慧农业、1000亩智慧花海、500亩智慧循环农业列为市镇重点工程。
二、践行就地城镇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昆山在制定县域发展规划时就把乡村发展纳入整体规划的重中之重,诸如建设畅通的城乡交通道路与网络、普及城乡九年制义务教育、支持农户翻建草房与危房等民生实事工程,为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尔后,虽几经修订或制订新的市(县)域总体规划,但始终不忘初衷,特别是2017年率先通过省批实施的全省首个现代化规划中,又强调加快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国际化步伐,一以贯之秉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因镇因村制定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和现代化。全市现有8个镇、3个开发区(2个国家级、1个省级开发区),通过乡村振兴,实行分类指导。凡属“古村落”的予以加大力度修复保护;农保区的“保留村”,加强统一规划,支持农民自费翻建新楼房或小别墅;一般“传统村”实行内外兼修文化村庄建设,行政“撤并村”化力气复垦加收土地资源。这样就扭转了乡村不再是城市资源要素的输出地,成为城乡一体化布局的新空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战场。据年鉴统计,全市城镇化率达73.06%,高于周边兄弟县市。最令人欣慰的是昆山城乡交通四通八达,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都很便捷,农民居住环境与品质日益提升,五大社会福利保险全面实现城乡并轨……不少村庄不是城市胜似城市。花桥镇是个特例。该镇与上海青浦、嘉定交界,城镇化起步较早,在全镇方圆50平方公里土地上,上世纪90年代就与省商务厅共同规划建设商务城,立足江苏、服务上海、面向全国;进入新世纪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全镇原有15个行政村全部撤村建居,先后建成14个社区,原居住各村的3.5万农民通过土地承包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变居民,居民变股民,如今那里已建成以软件生产、服务为主的现代化商务城和两岸科创发展示范区,以及7000多亩范围的湿地公园,人们出行到上海有公交、轨交,居住的是宽敞的公寓楼或别墅,社区都置有文体、医疗、图书阅览室等配套设施,人们都过上了城乡一体的现代化生活,提升了民生幸福指数。不仅如此,还吸引上海及其他地方的外来人员移居花桥,约25万人之多,每天昆沪来往人员流量达5万人以上,人们情不自禁地称赞花桥是名符其实的上海后花园。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说一千,道一万,振兴乡村的目的就是让农业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民过着富裕殷实和谐美好的生活。据此,昆山从上到下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的目标要求付诸现实,其做法是五个“钱”:一是落实各面政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收入稳定增长,让农业经营者有钱赚;二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促进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让务工者能挣钱;三是支持有知识、有胆识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大批民营企业敢闯大市场、广辟致富路,让创业者赚大钱;四是鼓励农民参与投资性、资产性经营,促进富民合作及房屋出租业发展,让农民自主经营牟些钱;五是加大市镇两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近两年实施村集体政经分开,村干部包括行政、后勤服务人员在内的工资报酬采取全托底的办法,由市镇两级财政分担支付,既减轻每个村负担200万元左右,又体现关心村干的切身利益,让农民每年从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盈利分红中分到钱。上述“五钱”如实兑现,使农民持续增收有了可靠的保障。据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全市共有96385个农户、362560人,人均纯收入达41563元,比上年增长8.6%。同时,对农村低收入户,实施最低生活保障,2019年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在连年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到人均月收入945元。不论是农民纯收入,还是低保户收入水平均列全省第一。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11个行政村,农民从资产经营公司、社区股份合作社、富民强村公司每年盈利中每年每人分得红利800元左右,2019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超5万元,为昆山全市之首。
四、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昆山在这方面舍得投入,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路。特别是近两年来,全党动手、全民发动整治改造河道,实行五级书记河长责任制,河(湖)水变清润民心;全面治理脏乱差环境,拆除大批违章建筑,工作到位顺民心;全面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理和农贸市场整顿、改造、治理,容貌更新得民心。久久为功,纵然使农村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涌现了一批生态农业、养生养老、森林康养、乡村旅游的先进典型村庄,经济发展红红火火,众多的田园风光、湖荡月色、恬静的漫步休闲大道,以及古村韵味等乡村美景,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摇钱树、聚宝盆。周庄古镇,由于连续10年整治、建设生态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举办的国庆灯会,“水色夜景美丽——周庄美景”“欢乐田园嗨——香村·祁庄”“两岸一家亲——台湾老街”三大主题片区游,加之蚬江湾、南湖湾惊艳江南元素和水乡符号,奏响了“中国第一水乡”的时代华采乐章,至情至美激起各路游客永生难忘的人生独特体验。该镇2019年中秋灯会吸引了中外游客100多万人次,餐饮、民宿、农家乐营销收入十分可观。锦溪古镇历来流传着“36顶桥、72只窑”的美名,在乡村振兴中因村制宜整治生态环境,将全镇20个自然村,分别建设为各具特的村庄,挖掘与保护历史文化、乡土文化,保持传统建设风貌,传承乡村文明,突现有别于城市的独特的江南乡村田园风光和质朴的乡土文化气息,以一产为基础,构建一二产业相容、一三产业相合、二三产业互促的三次产业联动体系,加快发展融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诗歌体验和度假养生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增辟农民致富路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千灯古镇凭借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名人游优势和拥有一批明清建筑及石板街观赏的独特效应,通过全面整治配套的大唐生态园、歇马桥古村落的旅游设施,近年来接待旅游人次、营业收入翻番而上。
五、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昆山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引导各级各部门深刻领悟到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今天的辉煌,彰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而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一是组织落实。市委市政府十分强调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市四套班子领导任副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明确发展经济与社会治理一肩挑,并建立了市区镇村组织实施、督查考核的工作机制,市委常委深改组多次学习研究,切实做到精心地部署,科学化规划,领导亲自抓,反复抓落实。二是方案落实。遵循中央、省委和苏州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调查研究,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研究三年乡村振兴重点任务、重要项目、重大投资的分期实施目标要求,做到有据可依、可查,确保方案落实不走样。三是工作落实。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三年提升工程的工作例会制度,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制订全面考核制度并作为主要领导和责任人年度绩效、评优的重要依据,群策群力推动工作落实。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使乡村振兴的目的意义、目标要求、基本做法,工作重点,以及涌现的先进集体与个人事迹等,通过各路媒体加强宣传报导,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和“第一昆山”“昆山发布”“昆山农业农村”等微信公众号,发布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动态,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合力推进乡村振兴。
(昆山市人大原副主任、市老促会顾问 张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