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扶贫开发

情系老区扶贫助学二十载

——记常熟市第四届道德模范王金元
浏览量:395    创建时间:2019-10-22 15:48:46

常熟市莫城街道退休干部共产党员王金元,1999年结缘皖南泾县革命老区,开展扶贫助学,通过自身努力和牵线常熟爱心人士资助泾县309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参与募资重建泾县孤峰乡田坊小学,牵线常熟企业家捐资在泾县设立奖学金,还组织资助人与受资助学生互动51批次,激发正能量。2017年被苏州市文明办评为“苏州好人”,2018年被授予“常熟市第四届道德模范”称号。

结缘老区教育事业

常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1938年,中共常熟县委组建起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和新六梯团,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95月,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东进苏常地区,与常熟的地方抗日武装会合于阳澄湖畔,从此,“江抗”“民抗”并肩战斗,开辟了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泾县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皖南事变”发生地。从孩提时代起,王金元就喜欢听老人们讲述新四军英勇抗战的故事,对新四军、对泾县老区充满了敬仰。

199810月,时任常熟市莫城镇文化站站长的王金元,收到了一本安徽省泾县原孤峰中心文化站老站长王直寄给他的《重建盘坑小学纪念册》,书中详细记述着65岁的王直老人为重建已倒塌6年的泾县孤峰乡盘坑小学,向社会善士募资建校的感人事迹。王直是曾经战斗在泾县的新四军老战士,退休以后仍在为造福后代贡献力量,王金元对他非常尊敬。得知王直准备以同样方式筹资重建即将倒塌的田坊小学,他的心灵受到了震憾,决定参与这项义举,为老区人民作一点奉献。1999716日,王金元怀揣4000元钱(王金元的1600元和募得的2400元)来到泾县孤峰乡,将第一笔重建田坊小学的善款交给王直老人。王直和乡教委主任刘文龙带着王金元考察了即将倒塌的田坊小学和拟将重建小学的新址。看到泾县老区因地处深山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王金元更坚定了投身扶贫助学的信念。

回到常熟,王金元立马为募资重建泾县田坊小学奔走呼吁,常熟日新机械厂厂长陆永平委托王金元给泾县王直汇款2万元,又从另外几处募得现金3万元。王直那边也从新四军老战士处募得现金3万元。有了这些启动资金,重建泾县田坊小学于199911月奠基动工。20018月,田坊小学竣工投入使用,周边5个村290多孩子有了安全良好的读书场所。

泾县老区有许多因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孩子,王直一直在为他们向社会呼吁,很多新四军老战士积极响应,捐款设立了新四军老战士奖学金。有一位叫章央芬的新四军老战士,已经91岁了,她把全部积蓄交给王直,用于资助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女童。在这些新四军老战士的感召下,王金元决心接过他们扶贫助学的接力棒,宣传扶贫帮困,弘扬社会美德,动员联络常熟企业家及社会爱心人士,伸手帮老区贫困学生。从此,由两个老王牵手,常熟老区、泾县老区两地结缘,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演绎出了许多扶贫助学的故事。

扶贫助学是我心愿

王金元1950年出生,初中毕业正值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失去了升学读书的机会,参加工作以后深感自己文化知识的不足,通过函授自学达到大专学历。他看到老区儿童求学艰难,深谙帮扶一个孩子就读,为社会培养人才,对于孩子、家庭前途的重要意义。1999年下半年,经王金元牵线,常熟市莫城中学连续三年接收了3名泾县孤峰乡的贫困家庭学生,免缴初至高三的所有学杂费用,还每人每月发给生活费150元。在此期间的8年中,王金元成了这三位学生的实际监护人。开学、放假王金元都要到车站接送,节假日让他们到自己家中吃住,为他们买衣服、袜子,给他们送粽子、月饼、苹果。在王金元看来,孩子远离爹妈,又是长身体的时候,精神和生活上要多给他们关怀,没钱买营养品,但必须让他们每天能吃上一个苹果;还时不时和他们作些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他们去博物馆、图书馆和常熟的景区游览,和他们交朋友。后来三位学生大学毕业都走上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2004年暑期开始,王金元结对资助泾县桃花谭中学初三学生孔德凤,2007年孔德凤考上了安庆师范学院。经王金元宣传动员,常熟莫城的一些企业家和爱心人士结对资助泾县贫困学生。200568日,王金元将筹集的第一笔助学款17000元电汇给泾县王直账户,开始了常熟—泾县两位老王牵线的结对助学活动。泾县方面由王直牵头,成立“王直助教中心”,调查提供贫困家庭学生情况,造表推荐给常熟王金元,由王金元拿着推荐表联系落实爱心人士结对助学。开始时资助小学、初中学生每学年1000元、高中学生每学年3000元、大学生每学年4000元,后来又调整为每学年小学初中学生2000元、高中、大学学生4000元。

王金元出身于莫城农村,为人忠厚,本地企业家都很信任他,积极响应结对助学善举。泾县云岭乡罗里村在读职中学生张芸芸因父亲、哥哥患病辍学,后张芸芸去上海打工又跌坏右腿,王直用新四军老战士奖学金资助她复学,可又面临高考后无钱上大学的困境。经王金元牵线动员,常熟莫城神州电器厂老板张金元立马表态结对帮扶,当场先把3000元钱交给王金元。张芸芸以宣城地区职高最高分录取于安徽建工学院,现毕业后留校任教。张金元帮扶张芸芸大学毕业后又结对资助安徽农大学生汪舒曼。20065月中旬,王金元收到王直的推荐资料,中高二学生胡玉婷,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外出打工遭车祸,家庭极度困难。王金元找到建筑老板顾永生,介绍情况后顾永生深表同情,马上掏出身上的2000元钱,要王金元先汇钱给胡玉婷,并表示明今后每年结对资助。泾县王直在第二天收到钱后立即送到胡玉婷手中,胡玉婷接过这2000元钱禁不住流泪了,这时她已身无分文,在场的同学和老师都流泪了。2007年胡玉婷考取了安徽财贸学院。

2005年首批牵线结对资助9名濒临失学的女童开始,王金元把寻求社会力量结对助学作为自己的一份事业,宣传动员,代为求助,爱心鼓动,牵线搭桥,四处奔走,不遗余力,应求投入帮扶的爱心助学者累计220多名。结对开始时找的是王金元熟悉的企业和爱心人士,熟悉的人找遍了又去找知名而从未打过交道的人,再后又去找外地来常经营的企业和老板,扶贫助学的志愿者队伍不断扩大。在这过程中,王金元不光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经受了许多不解和委屈,遭遇过冷淡讽刺、闲言碎语、恶言拒绝,甚至被怀疑成骗子。对此,王金元坦然对待,他说,愿意资助与否是别人的权利,而自己花半天、一天时间,可能会帮贫困学生找到一位资助人,这对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直至改变一个家庭的境遇是多么的重要,并且营造了爱的社会氛围,花再多的时间,受再多委屈也值得。

为了宣传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结对助学,帮助老区孩子,20058月,王金元冒着酷暑到泾县攝录第一批9位受助女孩的家庭资料,制成光盘,动员时录放,并反馈给资助人。这些孩子的家里都是家徒四壁,墙上却贴满了奖状。当看到学生家长诉说着家庭不幸和对社会的感恩时,人们都会禁不住流下眼泪。王金元触景生情,创作了歌曲《小路》,他要把这些大山里的女孩不畏贫穷顽强学习的精神唱出来,把扶贫助学的爱心唱出来。这首歌获得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举办的“关爱女孩行动主题歌创作征集比赛”一等奖。王金元从心底里爱老区,爱老区贫困家庭学生,他要用录像、歌声向社会呼吁,共同伸手帮扶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实现梦想。

2010年,王金元退休了,而他扶贫助学的热心始终不退,寻求资助者,组织活动,收发资助金,建立受助学生档案,给受助学生写信,打电话给予关怀,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结对助学。20136月,王金元做了2/3胃癌切除手术。住院期间,在上海、杭州、常熟、宣城等地已工作和仍在读书的受助学生纷纷赶往医院看望,还为王金元输血,王金元深受感动。他在住院日记中写道:“皖南资助之事,我不会放弃。看到这么多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成为有用之材,我心底里高兴,扶贫助学是我心愿。”20131122日—24日,仍在胃癌手术恢复期的王金元,在别人陪同下还专程赴泾县与王直一起对6位受助学生进行家访。2017124日,王金元参加王直助教中心留守儿童春节联欢会。25日王金元参加了他结对资助的学生孔德凤的婚礼。26日在助教中心参加资助金发放会,这天已是农历1226日,春节临近,王金元仍在为贫困学生忙碌着。

组织互动激发正能量

王金元认为,结对助学光是经济上给予学生资助,还应给予更多的精神关怀,给予更多的爱,才能让老区贫困家庭学生幸福健康地成长。从2000年开始,在泾县开办王直素质教育夏令营,王金元带去常熟莫城光明制笔厂捐赠的铅笔等文具用品,送给孩子们;还为夏令营活动拍照录像,并创作了营歌教孩子们唱。王金元每年组织和参加这样的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到社会的温暖。

200678日—10日,王金元与常熟的爱心人士商量举办首届红色之旅夏令营,赴泾县接受红色教育,同时看望泾县结对助学贫困学生,给予亲情和关爱。常熟20位结对助学资助人带着自己的26个孩子及媒体志愿者参加了这次活动。初次见面,当有的受助孩子靠在资助者怀里叫着“妈妈”时,好多人都为这种亲情感动得哭了。他们一起参加了王直助教中心留守儿童夏令营开营仪式,看望了部分困难学生家庭,一起座谈游览,参观瞻仰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和新四军军部旧址。小朋友们互相交谈,互换礼品,建立通讯,互交朋友。常熟的爱心人士还向王直助教中心捐款,献上爱心。通过活动,给予受资助学生关怀和鼓励,让他们感受阳光,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处处充满爱,从而增强幸福感,提升学习自觉性;同时让常熟的孩子们感受贫困,培养爱心,学习老区孩子刻苦学习精神。社会的关爱,亲情,友情,激励着孩子们,也激励着大人们。

常熟到县公路距离323公里,为了老区孩子,王金元55次往返于常熟—泾县之间。2006812日,资助人宋招兴(原常熟莫城镇燕巷村党总支书记、兴文具公司董事长)带着即将赴英国读书的女儿宋佳,与另外两位资助人顾永生、张连生一起,在王金元带领下,到泾县看望结对学生,让女儿接受教育,也为鼓励受助学生。宋招兴看了老区贫困学生的家和学生的刻苦学习精神很受感动,决定在泾县设立奖学金,并出资修建王直助教中心留守儿童广场。2007210日,王金元带领常熟市方正塑料彩印包装公司总经理杜宝飞和正在英国帝国大学读书的女儿陈蕙,到泾县王直助教中心参加留守儿童春节联欢会。杜宝飞资助了5位困难学生。在她的鼓动和感召下,她周边的浙江老板资助了31位贫困学生。常熟市时代广告公司总经理王曦,2011年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参加了王金元组织的结对助学访问互动,更增进了扶贫助学的心愿,先后资助学生4名,18次到泾县走访学生家庭,牵线带动25位爱心人士资助学生28名。她还帮助王金元一起收取和发放资助金。常熟市税务局干部朱怡尧,2013年下半年开始泾县结对助学,在参加王金元组织的结对助学家访后,又多次去泾县看望结对贫困学生,在他的影响下,同事陆希渊、邹晓榕、朱晓萍等也加入了助学行列。

“云岭沙家浜,革命情谊长,近日再携手,同心育栋梁”。这是王金元为欢迎皖南贫困学生感恩团打出的标语。“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些老区贫困家庭孩子,感恩社会,决心以优异的学业成绩报答社会。在常熟老区爱心人士结对助学已大学毕业的125位学生中,有21位读了研究生,其中有4位读了博士学位。

爱心接力棒在传递

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常熟、泾县两位老王携手结对助学的感召和组织动员下,扶贫助学的氛围不断增强。江苏中和贸易公司老总杨建辉和夫人陈红琴资助的6位学生已大学毕业,2017年下半年开始又资助2名大学生。许多资助者在第一轮资助的学生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又开始新的结对助学。冯鸣和范晶母女俩一个是普通职工,一个是待业人员,本身生活不宽裕,听到革命老区的孩子读书经济有困难,也自告奋勇结对资助2名学生。王金元扶贫助学,他儿子也结对助学,这位学生今年进入高考。常熟市精工电器元件厂马小明从2005年开始参加结对助学,目前,他资助的4名大学生均已毕业。2018年,马小明的儿子、儿媳、女儿都参加了结对助学,刚工作不久的孙子也开始结对资助1名泾县贫困学生。结对助学,扶贫济困成为他家绵延的家风。常熟市平方五金厂老板平雪明,先后资助了7名泾县的贫困学生,2016年因病去世,去世前还牵挂着老区的贫困学生,嘱咐家人委托王金元给泾县王直汇款15000元,支持助教中心的国学教学。更让王金元感到欣慰的是,目前已有8位当年接受资助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感恩社会,加入了结对助学的行列,开始反哺社会,资助困难学生。扶贫助学的爱心接力棒在传递。

(常熟市老区开发促进会陶祖根陆水根整理)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竹辉路158号

电话:0512-65732776(老促会)、0512-65153675(基金会)

邮箱:

版权所有:苏州市老区开发(乡村振兴)促进会、苏州市社会帮扶基金会

苏ICP备19052090号-3

苏公网安备32050802012014

苏州社会帮扶网官方网站

苏州三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