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集体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综述
浏览量:655 创建时间:2020-07-08 11:16:04
今年是党中央提出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回顾吴中区建区近二十年的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工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之前是以镇(街道)为主的松散性帮扶薄弱村形式;自2006年至今,进行了五轮脱贫帮扶转化工作,每三年为一轮,在市、区、镇(街道)三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署下,做到“组织领导、政策措施、目标考核”三落实,先后被列入集体经济薄弱村42个,其中有26个村连续多轮列入薄弱村,主要是脱贫目标提高而被多次列入。经历了五轮的帮扶脱贫转化的洗礼,薄弱村稳定性年均收入从2006年的村均33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497万元,增长了14倍,使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差距有了明显缩小。近期,我会对全区近15年来的薄弱村帮扶情况进行了调研总结,并就今后完善脱贫帮扶的长效机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显著成效
经济发达的苏南农村以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雄厚著称,但由于乡村地理位置迥异、产业结构布局差异,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沿太湖地区发展非农产业制约因素越来越多,且日益严格,致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相对薄弱村不可避免的产生,由此派生了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的削弱,社会治安、村容村貌和公益服务等诸多问题,由于集体经济拮据而成为农村社会建设的短腿。面对现实,经济薄弱村的脱贫转化工作提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经多轮有效的脱贫帮扶工作,全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涌现了一些极具个性特色的穷村转化为小康村的典型示范村。
典型示范村之一:东山镇三山村是太湖中的岛屿村庄,总面积2.8平方公里,有5个自然村落,有居民296户,847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历来以传统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历尝试举办过小加工业,因物流成本大大高于陆地办厂,生产运输极不方便,以失败告终。造成村级集体经济脆弱,2001年之前,村集体年收入15万元左右,名副其实的贫困村。自2001年9月成立“三山旅游开发公司”,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旅游资源、石器时代遗迹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服务业迅速发展。农家乐像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并逐年进行改造、上档升级,近几年又出现旅游专业团队租用民房创办精品民宿。岛上旅游项目丰富多彩,旅游服务业成了村级集体的支柱产业。2019年村级集体净资产2582万元,年总收入1293万元,稳定性收入966万元,旅游门票年收入稳定在1000万元左右,2019年村民人均年纯收入50362元。先后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国家五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湿地公园、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江苏省生态村、苏州美丽村庄示范点等多个荣誉称号。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效应,展示了穷村变富村的典范。
典型示范村之二:临湖镇灵湖村地处太湖之畔,村域面积4.3平方公里,有9个自然村组成,全村894户,3550人。2010年之前,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性年收入一直在100万元上下徘徊,2010年被列入市区级脱贫帮扶薄弱村。在村党委的领导下,当时制定了“三年脱贫、五年超500万元、八年超1000万元”的脱贫转化规划。经过八年奋斗,在绿色生态资源经济上做文章,发展森林旅游业;在物业经济上做文章,联合邻村抱团发展工业厂房租赁业,2018年村级稳定性收入达1109万元,实现规划目标超千万,2019年实现1305万元。先后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中国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二、培育了一众干事创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优秀人才。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创业的艰辛环境是培育农村基层优秀干部人才的大舞台,近20年的脱贫转化的艰苦实践,培育了一众有知识、善管理的实干家,2006年以来全区从薄弱村书记提拔为副科级干部的有9人。
例证之一:金庭镇秉常村原党委书记郑志勤同志当过兵,不是本村人。原是金庭镇供水厂厂长,于2010年,经组织挑选到秉常村任党总支书记。当时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仅14万元,多年列为区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其在任期内,尽心尽责带领村两委班子切实转变观念,理清保护太湖生态和发展经济关系的思路。经多年艰苦努力,在生态保护上,抓住创建“一村一品”江苏省级示范村和“现代农业示范村”的特色产业优势,在发展本村精品青种枇杷产业为主的同时,延伸到发展以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目标的三产服务业,既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又促进了农民农业和餐饮服务业收入。在经营理念上紧跟互联网时代新形势,利用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抓住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展了本村特色农产品青种枇杷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半径,打破了枇杷大丰收年景农业增产不增收的老规律,如今3000多亩青种枇杷的原产地和良品发源地,获得了创收的巨大空间,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产品电商示范村。在资产资源利用上,既整合利用了原有的农业资源,又盘活了本村有限的存量低效集体资产。2019年实现了村级集体稳定性收入451万元,脱了贫,2017年被组织上提拔为副科级干部,任金庭镇农村工作局局长。
例证之二:临湖镇灵湖村党委书记沈卫东,于2010年下半年,由村委会主任转任该村党总支书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性年收入多年徘徊在100万元上下,被列入第三轮区市级脱贫帮扶薄弱村。面对现实,这位作风踏实、精明能干,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的村党组织带头人,发挥村两委班子人员和党员群众的积极性,抓住本村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颇有创意的“玖树·森林的秘密”的度假村内,聘请社会专业团队经营管理,村集体稳定收取租金;通过抱团异地发展物业经济,由工业基础较好的采莲村牵头,联合前塘村和灵湖村组建众村集团,收购低效的工业厂房发展物业经济,收效颇丰;抓住农业现代化机遇,调优农业结构,2011年种植水稻660亩,芡实883亩,同时,利用采用“稻虾共生”技术,按“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园区化”要求,发展高标准农田,当年水稻亩产600公斤,实现效益82万元;龙虾亩产150公斤,实现效益200万元。沈卫东总结概括强村四法为:“组织抱团聚力、思想抱团聚心、项目抱团聚能、资源抱团聚势”,这是村级基层党组织书记在薄弱村脱贫转化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薄弱村是培养农村基层优秀干部的沃土。2019年沈卫东同志已晋升为副乡级干部,任该镇总工会主席。
三、改善了一批薄弱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好坏关乎着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体现人们幸福感获得感的一个敏感指标。它涉及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等诸多因素。集体经济薄弱村的人居环境经济受经济条件影响较大,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往往不尽人意,通过薄弱村各方面扶持以及环境整治,美丽村庄建设等多管齐下。到目前为止,许多村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范例之一:东山镇杨湾村,2006年被列为薄弱村,当年村集体稳定性年收入仅45万元。该村有一个名为西巷自然村,村庄人居环境欠佳,但具有原生态环境,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尤其是青蛙资源特多,有60多种,其中一种金线蛙,是台湾的一级保护动物。村里请来了台湾团队,开启两岸合作模式,找准文化创意点,做大青蛙文章,全力打造“两栖小镇——青蛙主题文化创意生态村”,后来人们称之为“青蛙村”。2015年4月10日,人民日报以《这里的蛙声能卖钱》为题,刊登青蛙村的故事,此后《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中央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相继宣传报道,随之国内外参观旅游团纷至沓来。村里的精品民宿生意红火,随即吴中区政府投资2000万元,进行道路平整,河道清淤保洁,雨污水分流,一幅美丽村庄呈现在游客行人面前。让有着800多年历史,70多户村庄居民的西巷自然村,既保留了历史文化名村的浓厚乡土气息,又展现现代新农村的无限魅力。杨湾行政村先后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江苏省最具魅力的休闲乡村、江苏省生态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荣誉称号。2019年村集体稳定性年收入550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4万元,2020年4月又列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
范例之二:金庭镇薄弱村堂里村是历史古村,由于村集体经济家底薄,村容村貌落后,近年在村书记陆建峰和两委班子成员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村庄环境整治,齐心协力清理路旁杂草,筑篱植月季、蔷薇,点缀村道两旁绿化;疏通排水沟,搬砖清扫,清理家前屋后垃圾。净化、美化、绿化了村庄环境,做到屋舍整洁,公园绿化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给古村争光添丽,呈现一派江南田园好风光,为乡村旅游餐饮度假创造了美丽环境。
四、带动了一大部分薄弱村农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升。
经过多轮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脱贫帮扶转化工作,使薄弱村集体经济稳定性收入,从2006年的村均33万元,提高到2019年的497万元,伴随而至的村民家庭增收亮点纷呈。
亮点之一,村集体存量资产股份有了分红。2017年薄弱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全覆盖,年终干股分红从无到有。全区31个薄弱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年终分红从2017年的829.7万元到2018年的945.8万元、2019年的1040.1万元。每股最低分红40元,最高的400元,充分体现了集体经济对农民反哺的存在感。
亮点之二,村干部和公共服务人员薪酬有了保障。原来薄弱村由于集体财力拮据,公共服务缺失,现在保洁、安保、绿化等各类公共服务一应俱全,工资不再拖欠。
亮点之三,村干部薪酬逐年提升。早期的村干部工资标准偏低,副职干部年收入不满千元,而且年终欠红是常态。如今村主要干部工资年均10万元左右,不再欠红,稳定了干部队伍。
亮点之四,中老年农民只要身体健康,就业机会多渠道。比如村级公益性服务岗位安排就业、劳务合作社招聘就业、农业龙头企业用工就业、农家乐和民宿招工就业等等,使农民的劳务收入不断增加。
亮点之五,创业渠道不断拓展。薄弱村脱贫转化中,随着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改善,道路建设升级,农民举办的农家乐餐饮店星罗棋布,精品民宿悄然兴起,网红打卡点不断出现,农产品电商遍地开花,众多新业态的冒泡为农民增收拓宽了视野和机会。
基本经验
在集体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实践中,全区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有益经验,不少做法具有创新精神,政策措施精准有效。
一、帮扶思维、方式、渠道不断演进是薄弱村脱贫成效的可持续保障。
其一,脱贫标准从静态指标到动态指标。自2006年至2020年,每三年为一轮,五轮脱贫标准分别为村级集体稳定年收入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和350万元,第五轮350万元增加了一条人均计算的收入不足1000元的村,还要增加指标,对超过3500人的大村还要加码。这种动态指标的实际效应是应对农村社区公共需求对财力的现实要求。村级财务刚性支出的不断增加,村级财力必须作出调整,是精准扶贫的客观需求。
其二,帮扶方式从“输血型”向“造血与输血并存型”转化。早期帮扶薄弱村主要体现在年终补助救助方式,靠政府财政拨款,解决年终关门事项,主要是干部工资报酬问题和平时有关必要的公共服务项目费用补助。从2006年以后,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级相关部门帮扶资金不能计算为村级稳定性收入指标,只有当帮扶投资通过项目建设获取的收益部分才能计入考核指标,所以考核指标不是村级集体年度总收入而是年稳定性收益。
其三,扶贫资金渠道从单一渠道转变为多元渠道。薄弱村的帮扶资金原来只有镇级财政转移支付,后来扶贫作为国策,既有镇、区、市级三级财政资金,又有挂钩单位的部门资金,还有挂钩先锋村的集体资金,更有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帮扶资金。
随着帮扶思维的创新,帮扶方式的转变和帮扶渠道的拓展,致使脱贫转化成效不断显现,也体现了脱贫转化的可持续性。
二、配优调强薄弱村班子是薄弱村脱贫转化的内生动力源。
集体经济薄弱村家底脆弱,公共设施落后,公共福利几乎为零,村干部薪酬微薄。想当年的西山镇(现金庭镇)的行政村大部分为薄弱村,其情景历历在目,办公无房子,在村书记家里办公;喝茶无杯子,用碗代之,人员工资无票子,等政府年终资助。发展集体经济一筹莫展,村干部年年换,村级经济社会生态处于恶性循环中,形成空壳村。要改变这种窘迫状况,首当其冲的是配优调强村级班子,特别选配好一把手。
其一,鼓励激励政策选配村书记。拓宽择优遴选村书记空间,除本村党员干部外,可从外村退伍军人、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中选拔。更重要的是提高待遇,不仅收入待遇要提高,还要提高政治待遇。特别优秀的村书记可晋升为副科级干部。今年又出台了《村社区干部鼓励激励实施办法》,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职8年(原15年),年度考核优秀累计三次以上,可办理待遇享受备案手续,退休时参照当年度全区事业编制退休人员平均待遇或参照四级科员待遇。
其二,差异化考核机制。此项考核有效缩小经济强村与薄弱村的干部报酬差距,原来按村级集体收入无差别的定量考核计酬,而且权重过大,对受生态红线制约发展的薄弱村的考核影响有失偏颇,不利于全面调动积极性。采用差异化考核指标,能充分调动薄弱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其三,强化日常考察。平时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考察研判有利于在一线全面考察识别干部。围绕两委班子整体结构、运行机制、政治素养、工作实际、廉洁自律、党员群众评价等6个方面,通过查阅资料、个人谈话、实地查看、问卷调查等方式,研判每一位干部,有利于村干部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特长,形成合力,促进村级经济社会有序运行,也能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加大扶持薄弱村的政策力度是薄弱村脱贫转化的外部动力支撑。
遵循“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规律,一个薄弱村的脱贫转化离不开外部诸多力量的推动。
其一,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一是近年来,区级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扶持专项资金,由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富民工业园建造工业用房出租,以租金形式返回薄弱村,每年每村获利收益不少于100万元,不足部分由区财政兜底。二是鼓励薄弱村抱团发展、异地联建,以及自主发展富民载体,给予一定比例奖补和贷款贴息。三是开发区、度假区、木渎镇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开发区帮扶资金每村每年100万元;度假区采用差别化年度考核奖补办法,标准为50至80万元;木渎镇从2019年起,对新划入的穹窿和接驾两薄弱社区,在清理历史旧账后,分别以502万和405万元年租金由镇财政补偿,每三年调整一次。
其二,加大资源利用的扶持力度。鼓励薄弱村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利用“占补平衡”、“三优三保”政策,将复垦后产生的非农用地指标进行异地置换或有偿调剂,这对沿太湖地区尤其是薄弱村带来巨大经济收益。鼓励镇级集团发挥带动作用,通过配股、认购等方式,将镇级优质资产、优质地段、优质项目优先扶持薄弱村发展。鼓励薄弱村抱团发展,用好用足“一村两楼宇”政策,建设三产物业项目,对村级集体房产拆迁,建设占用村集体资产涉及的征用补偿款,足额补偿到位。
其三,加大税费和金融扶持政策力度。村集体经济组织,尤其是薄弱村,符合相关条件的免征增值税及印花税,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租赁用房、打工楼,按下限收取水电、消防、通讯、广电等配套服务费。鼓励为农服务的金融机构为薄弱村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制定合适合法的优惠金融产品。
四、项目引领是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关键抓手。
经济发展离不开项目引领,集体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实践充分佐证了这一点,具体分为四类项目。
其一,自主开发项目。因地因村制宜抓好本村适宜的开发项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不嫌项目大小。如金庭镇堂里村2013年依托洞庭碧螺春品牌,在缥缈峰堂里景区打造茶文化为内涵,以采茶、制茶、品茶提供一条龙体验服务的旅游产品。成功引进功夫茶红茶深加工项目、盘活了存量资产,即对村里农贸市场房屋修复出租,增加租金7万元。2017年又新建1812平方米的西山民俗馆,增加租金24万元。自办项目虽小,但能使村集体增加收入,又能增加就业,给农民带来实惠。
其二,合资合作项目。不适宜本村发展项目实施异地抱团发展。如光福镇镇级集团公司近年大力推进富民标准厂房、精品工艺展示等抱团发展项目建设,其间,对薄弱村入股项目享受2:1配送优惠政策,带动薄弱村增收。
其三,政策倾斜项目。2015年苏州市出台的“一村两楼宇”政策,既能解决村级公共服务的配套用房,又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非农用地指标。近年来,区政府又出台了“土地增减挂钩”、“三优三保”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对薄弱村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2019年金庭镇秉常村、石公村、东蔡村等联合投资开发的消夏湾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年收益率可达8%。
其四,挂钩联系项目。充分利用挂钩单位的优势,借助外力发展文旅长线项目。如光福镇冲山村,是革命老区薄弱村,该村域内的漫山岛自然村,岛上已很少有人居住,古屋古树留存,值得开发文旅项目。在挂钩单位苏州市政协的牵线搭桥,与苏州市文旅集团合作开发半岛文旅项目,投资1.75亿元,导入优质文旅产业资源,打造集亲子体验、自然学堂、休闲农业、精品婚礼、生态种植等特色产业的城市近郊度假生活村,同时邀请苏州市资规局为漫山岛进行村庄规划编制,该项目正在顺利展开。
思考建议
第五轮薄弱村脱贫帮扶转化工作将告结束,以后的帮扶工作还将继续。相对薄弱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永恒存在的特殊经济组织,脱贫标准是相对指标,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不断完善脱贫帮扶的长效机制。
一、脱贫帮扶相关政策法律化。成熟的具有宏观意义的政策,很有必要提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并不断加以完善。就目前来看有两项法律法规已实施多年,效果显著,值得总结完善。一项是苏州市在全国首创的《生态补偿条例》,经市人大立法并实施,对集体经济尤其是薄弱村的脱贫转化效果巨大。沿太湖的不少行政村,为了保护好太湖的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上作出了重大牺牲,理应从宏观上予以经济补偿,从政策补偿到2010年提升到苏州市人大立法制定的条例性的法律补偿,是质的飞跃,使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都得到了法定补偿。拿金庭镇来说,12个行政村中10个经济薄弱村,2019年得到的补偿金达到村级集体稳定性收入的1/3以上,功德无量。希望随着区级市级财力的壮大,继续提升补偿标准,成为脱贫帮扶压舱石,也是沿太湖地区薄弱村的殷切期望。另一项是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10月3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17年12月27日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国家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扶助,具体有金融、财政、税收、用电价格等方面的扶持优惠政策,值得相关部门关注并付之实施,对薄弱村的扶持方面有所体现。
二、党建引领具体化。党建引领是我国政治制度决定的,无数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一切成就都是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薄弱村脱贫转化离不开党建引领,党建工作不是喊口号,而是以制度及其实施为保障。当前而言,党建引领要具体化。不断优化配置薄弱村两委班子,尤其要选好党组织书记。创新发挥薄弱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纽带联系促进作用,其来源于机关事业和国企单位中的骨干,要充分利用好各自优势能量,为脱贫帮扶献计出力。像金庭镇衙甪里村第一书记杨建华来自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近三年来为薄弱村找我省农科院教授指导,学理论和技术成功开发碧螺红茶,乡亲们叫它“第一书记碧螺红”,并成功注册了“一记红”商标,2018年村集体茶叶合作社销售150万元,2019年达250万元。今年疫情期间,他通过淘宝、抖音、快手、百度等直播平台为衙甪里村茶叶带货,吸引近百万人观看,累计网络电销达150万元春茶订单,今年线上线下茶叶销售额可比2019年增加50%,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2019年内,摘掉了薄弱村帽子。与此同时,创建了“一记红”党群服务中心,成立了“一记红”行动党支部并担任书记。先后举办“一记红”实景堂课8次,红茶技术培训2期,斗茶活动4次,着力探索党建促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这一事例证明,党建促发展、惠民生的帮扶工作改善了干群关系。“一记红”从给茶农带来真金白银的碧螺红茶商标,发展成了获得当地村民信任、响当当的红色党建品牌。实践证明,只有当党建引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才能使党旗在生产生活、生态建设中高高飘扬。
三、村务(社务)管理民主化。农村社区管理关系到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和居民的安全安居等方面的切身利益。实现民主化管理的关键,一方面是民主决策,事关全村社区的重大事项,必须经村民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如临湖镇灵湖村党委组建了若干以老党员为主体的村民议事组,由老党员带头,现身说法,为村务重大事项的决策倾听民众意见,为顺利推进各项工作奠定群众基础。村党委还建设展览阵地,结合宣传村史乡贤,建立了乡村振兴学堂,用于培训党员和村民骨干,形成一支有较高威信、村民信服的党员队伍和一支朝气蓬勃的青年骨干队伍,很接地气,民主作风蔚然成风。另一方面运用市场机制反腐倡廉。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租赁交易实行网上竞标交易和租赁,既提高了租赁价格和资产资金增值,又压缩了利用权力的寻租空间,为保护干部增添了一道隔离墙。
四、经济发展科学化。薄弱村的经济发展难度比其他村大,资金、非农用地、生态保护等制约因素众多,切忌盲目发展,必须遵循科学的经济、生态、社会规律办项目,其发展方向、方式、途径等诸多问题值得探讨。
一是农文旅融合发展应该是沿太湖地区薄弱村经济行之有效的发展方向。例如光福镇2017年列入市区两级薄弱村6个,三年来以“绿色引擎”激发传统苗木产业、新兴赏花经济、传统手工艺活力,利用本地优质农文旅产业资源,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跑出脱贫转化的加速度,2019年薄弱村村均稳定性年收入超500万元,同比增长40%,农民人均纯收入4.05万元,实现全部脱贫。
二是抱团异地发展是沿太湖地区薄弱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如临湖镇薄弱村灵湖村,作为纯农业村要发展工业经济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就利用本镇工业强村采莲村的优势,同时联合邻村前塘村,成立众创集团,2015年投资4000万元,收购一家服装厂和一家机械厂,当年租金收入400万元。三年就脱贫,到2019年村集体稳定性年收入达1305万元,成为临湖镇的强村。从全区分析,薄弱村通过抱团异地发展实现脱贫转化途径已成为科学发展之路。
苏州市吴中区扶贫开发协会 课题组
苏州市吴中区合作经济研究会
执笔:蔡兴生
二0二0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