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蒲出发
浏览量:943 创建时间:2019-12-24 09:36:29
新吴江从白蒲走来。
1949年4月上旬,渡江战役即将打响,随之而来的新政权建设也在紧张准备中。在江苏如皋县的白蒲镇上,这个解放区的江滨小镇,突然驻进了一千多名年轻人,其中从胶东、盐阜和两淮解放区抽调过来的93名干部,在被称之为“大学生”的鲁琦带领下,组建了苏州地委第一大队第二中队(吴江),而这93名干部,就是日后新生的吴江政权主要领导和骨干。4月19日,吴江县区两级政府公章启用,当时的吴江,县政府下辖8个区,就是传统的7大镇加上一个严墓,与今日颇为相似。
鲁琦是二中队的领队,他被大家称作“大学生”,当时的干部学历都较低,而他则是大专学历。他1918年1月生于山东海阳县,1936年9月参加革命,1949年4月,任中共吴江县委书记,31岁就担任县委书记,现在看来也是很少的。后来他在苏州工作过一段时间,1955年调入北京,文革结束后复出,曾于1978年6月至1981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代理党委书记。
鲁琦虽然在吴江的时间很短,但对新政权的建立,整肃地方秩序,特别是抗洪救灾、土地改革、征集粮草、恢复生产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县区乡各级领导对这名“大学生”书记水平是认可的,这可能也是他上调的原因吧。建设一个新吴江,鲁琦功不可没。
二中队干部在白蒲集训了10天,除了学习相关政策法令外,对吴江地情的掌握,也是他们培训的重点。袁焕,吴江人,正在两淮解放区工作,他被抽调到集训队,向大家介绍家乡吴江的情况,他也应是二中队中唯一一名吴江人。集训后他随队南下,来到家乡,成为县政府首位教育科长、教育局局长。对吴江地情的掌握,二中队队员还居然拿到了一本《吴江材料》,当笔者翻阅这本用钢板腊纸刻印的16开仅有8页的毛边纸材料时,不禁感叹,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政权,准备工作未雨绸缪。《吴江材料》就是在吴江的中共地下党员们,冒着生命危险,搜集了当时吴江党政军社各方面的情况汇集而成,共分8部分:一般概况、行政机构、党群组织、经济情况、文化事叶(业)、地方势力、同里镇情况、震泽镇情况,也可称之是吴江的简易百科全书,它让这批建设新吴江的外乡干部有了一本地情书。
4月底,渡江战役摧枯拉朽节节胜利,这批来自山东、苏北的干部,也从白蒲出发南下,据吴江县委组织部全宗永久3号卷第37~49页记载:1949年4月17日《吴江县机关干部登记表》中有名有姓的县区机关干部已经达到了212人,而他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他乡,主要来自山东、江苏两省12个县,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一个新吴江,从白蒲出发。
4月30日,吴江解放,这212人与部分南下大军干部、长期隐蔽在吴江作斗争的地下党员,少数旧政权留用人员,共同组建起新生的吴江政权。从此,吴江翻开了新的历史一页。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成为所有吴江人追求的目标。70年艰难困苦,70年砥砺前行,70年丰功伟绩。
建设新吴江 我们再出发
弹指一挥间。70年吴江,翻天覆地,换了人间。从物质到精神,从城市到乡村,从社会形态到人民生活,一个落后的农业县,正跻身于中国城市百强区的最前列。
时光荏苒70年,当年南下的干部或已作古,或已进入耄耋之年。吴江不是他们的家乡,胜似他们的家乡,人生的青春芳华在此挥洒,他们一生的心血奉献给了这片富饶的土地。
历史将会铭记。70年前的春天,一批来自北方的年轻人,为了理想和信仰,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来到吴江、奉献吴江、扎根吴江。
如今,吴江区解放前参加革命仍健在的离休干部仅有120人,这当中,参加二中队集训的山东籍干部只有个位数,潘善之、王永志、孙瑞明、夏德勤……一个个光辉的名字,一段段英雄历程。他们70年前创立的伟大事业,已经将接力棒交给了我们。70年的答卷人,他们已经封笔;新的70年,将由新青年书写。
再过70年,吴江又将是一个怎样的的新世界,我们无法准确想像。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吴江,社会民主和谐,人民普遍富裕,城乡一体繁荣,人人率性发展,将会是新吴江的真实画卷。
(此文获得吴江区委组织部2019年举办的“初心”征文二等奖 杨晓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