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区精神

弘扬老区精神 永创时代辉煌

——老区精神在苏州的生动体现
浏览量:584    创建时间:2022-11-17 15:53:04

编者按:2019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老区精神”位列其中。为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多渠道向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宣传革命老区精神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苏州市老区开发促进会组织“老区精神”论文撰写活动,邀请各市区老促会以“老区精神”为核心,编纂主题论文,反响热烈,现刊发以供学习参考。


弘扬老区精神 永创时代辉煌

——老区精神在苏州的生动体现


中国革命老区是指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出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老区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用鲜血和生命锤炼了伟大的老区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本文从“苏州革命老区的形成和发展、老区精神在苏州的生动体现、老区精神永放时代光芒”三个方面来阐述老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以进一步弘扬老区精神,永创时代新辉煌。

一、苏州革命老区的形成和发展

苏州是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铿锵热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苏州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苏州人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创建了革命老区,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州革命老区萌芽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从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今天的张家港后塍一带就爆发了7次威震大江南北的农民武装暴动,共产党员茅学勤等大批农暴领导人为了人民利益,身先士卒、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献身精神,为创建革命老区播下了红色种子。

苏州革命老区形成发展于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8月13日,第二次淞沪大战爆发,苏州城乡成为抗敌前沿和支前基地。11月14日至25日,苏州城乡各地相继沦陷。日军一路烧杀淫掠,尸积成山、血流成河。

苏州城乡涌现了数以百计的抗日游击队。但只有受共产党影响的抗日游击队怀有强烈的拯救民族于危亡的抗日斗志,他们积极寻找党组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重建。在省委的领导下,1938年5月,常熟县委重建并组建了由县委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民抗”),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1939年5月1日,根据毛泽东同志要求新四军“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建根据地”的指示精神,新四军六团团长叶飞率部以“江南抗日义勇军”(“江抗”)番号,从镇江茅山出发东进苏(州)常(熟)地区,在“民抗”的全力配合下,组织发动群众打击日伪顽匪,先后设立“江抗苏常昆(山)办事处”、成立中共苏州县委、组建“民抗”总部,常熟的东部地区至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州北部等地连成一片,苏常抗日游击区基本形成。

1939年10月下旬,“江抗”西撤并渡江北上。留在阳澄湖畔隐蔽养伤的36个新四军伤病员毅然成立“新江抗”,坚持武装抗日。

1940年3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到苏常地区,明确苏常地区党组织的中心任务是公开党的旗号,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和创建根据地。经过数十次激烈战斗,至1940年11月,控制了以苏常太(仓)为中心的广大农村地区,成立昆嘉(定)县委、昆嘉青(浦)中心县委、太仓县工委、沙洲县工委等地方党委。

1940年8月,常熟县、苏州县等地民主选举产生了人民抗日自卫会,开展政权机构的筹建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苏州地区全面掀起了民主建政热潮,正式成立各级抗日民主政府,迅速形成了以苏昆太、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成为苏州革命老区的主要区域。

在日伪发动的残酷的“清乡”战斗中,老区人民为保卫自己创建的红色政权,不畏强敌,殊死搏斗,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血洒疆场。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苏州地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得到基本恢复,还拓展了太湖地区等新的游击根据地。老区军民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实现全国的解放,用生命和鲜血体现出来的老区精神永载史册,光耀千秋!

二、老区精神在苏州的生动体现

由于旧中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不平衡,革命老区主要建立在远离大城市的广大农村,如星星之火,最终燎原大地。以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建党精神为源头的老区精神,其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老区精神在苏州革命老区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和生动的体现,是苏州人民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这是老区精神的核心灵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自己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虽然力量渺小,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苏州的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共产党组织,宣传共产党主张,并积极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共产党员孙逊群远赴广州聆听毛泽东同志在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报告,回乡点燃沙洲农民暴动的革命烈火;开国少将周文在从上海到广州、再到武汉,历尽艰险、辗转千里寻找党组织,接受叶剑英指示回乡改造、重组被国民党军收编的旧军队。太仓县的浦太福毅然抛弃国民党区长职位,铁心跟着共产党转战大江南北。更有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相信跟着共产党就能翻身得解放,矢志不移听党话、跟党走。面对残酷的生死考验,常熟县梅南区委书记朱爱秾带领所有党员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永远忠于共产党,万一被捕决不招供!“红色堡垒”坚强扎根在群众心中。

舍生忘死、无私奉献体现了老区人民的博大胸怀。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两位历史名人的名言警句家喻户晓,并融入苏州人的血脉之中。一位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另一位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阳澄湖畔的沈菊英对日寇土匪的暴行、社会的黑暗深恶痛绝,她的家很快就成为新四军的交通联络站和办事处,她和才18岁的儿子陆义相继为抗日救国英勇悲壮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共产党员、常熟“民抗”创始人任天石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中国医学院,为救国救民毅然弃医从戎;昆山县的陶一球、沙洲地区的杨知芳等都转变自己原有的政治立场,毁家纾难,变卖家产,建立抗日武装,被谭震林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苏州老区人民为国为民,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永远在姑苏大地上传颂。

不屈不挠、敢于胜利彰显了老区人民的英雄气概。1936年11月6日,在“江抗”主力部队西撤,日伪顽等反动势力加强封锁扫荡、誓把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赶净杀绝的险恶环境下,留在阳澄湖畔养伤的36个新四军伤病员毅然成立“新江抗”,在黑云翻滚的姑苏大地再次高举起了鲜艳的抗日大旗。1943年被写成一首题为《你是游击兵团》的歌曲真实地反映了当年“新江抗”的战斗情景:

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五年前的冬天,三十六个伤病员,背着共产党的旗帜,在黑暗笼罩的鱼米之乡,埋着头流着血啊流着汗,辛苦地耕耘着被野狗蹂躏的田园……你不断地战斗,你的威名响彻了江南,你的刺刀刺破了敌汪心房。……

太湖边的冲山岛,1944年9月9日,中共苏西县委的干部和民兵骨干在此集训,突遭日伪军包围。战斗中30多人突围,20多人牺牲,太湖游击队司令薛永辉和6名战士则被敌人围困在芦苇荡20天。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于想象的一切艰难困苦,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成为苏西(太湖地区)人民心中一面不到的旗帜。为了革命胜利,苏州老区人民藐视一切艰难困苦,不屈不挠,敢于胜利。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突显了老区人民的顽强斗志。共产党人立志要推翻一个黑暗的旧世界,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必然会遭到强大的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新四军指战员每天都面临着激烈的战斗,居无定所、食不果腹,最困难的还是缺医少药。救治伤病员的“江抗”后方医院设在两只常年漂泊在河湖港叉的破船上,用于伤口消炎的一支青霉素还得靠地下党冒着生命危险从上海偷运过来。但饥饿、疾病压不垮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老区人民,反而锤炼了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斗志。曾任常熟县委书记,后来担任新四军第六师十六旅供给部部长等职的李建模是著名的理财能手,腰缠万贯而一尘不染,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鲜血。他做到“一张纸两面用,一个信封用四次”,受到谭震林的高度赞扬:“做财经工作的干部廉洁奉公,艰苦奋斗,和战士打仗负伤一样光荣,和为革命坐牢一样光荣!”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展现了老区人民的科学态度。抗战初期,毛泽东同志要求八路军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而苏州大部分地区是平原,是河港交叉的水乡,是日伪统治的中心区域。在平原水乡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是摆在苏州老区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河港交叉,平时交通主要靠船,日伪扫荡也主要靠汽艇。在“江抗”东进面临日伪顽大军疯狂围剿的险恶环境下,地方党委两次发动群众开展“千人破路行动”,中断敌人的陆上交通;在江抗部队行军时,群众无私贡献自家的小船,并用无数小船在河中搭桥;在日伪军出动汽艇进行扫荡时,则在河中筑暗坝、打暗桩、撒乱网,迫使敌人困在河中央。埋伏在岸边的“江抗”战士则利用有利地形打击敌人,使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老区人民利用苏州城乡工商业比较活跃的优势,尝试开办棉布生产等雏形合作社、与资本家合资办厂等形式获取经济收益,不仅解决了根据地的军需民用,还拨出30万元支持新四军发展苏北抗战事业,更是团结了民族工商业者共同抗日,壮大了抗日的力量。

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绽放了老区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1939年4月下旬,陈毅来到即将开拔东进的新四军六团交代战略任务,告诫新四军战士要坚决维护群众利益,动情地说:“人民是我们的父母,世界上哪有不爱父母的子女?”新四军东进江南,重拳打击日伪顽匪,还地方宁静生活;帮助群众秋收打粮,武装保卫劳动果实。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动群众开挖、疏通河道100多公里,抗洪救灾;广泛组织各种抗日协会,千年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得到了解放。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更爱自己的子弟兵。在“江抗”西撤途中,政治部主任刘飞身负重伤,被送回常熟“江抗”后方医院救治。1961年他在《新华日报》发表回忆录《阳澄湖畔》:“我们没有武装保护,但我们有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人民群众。”阳澄湖人民向常熟县委起誓:“交给我们吧!我们能活着,30多个伤病员同志就能活着。”1982年秋天,已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谭震林专程来到常熟董浜,看望当年的老房东陈二妹,感恩她及千百万阳澄湖人民对新四军的无私关爱和军民团结抗日所作出的贡献,并合影留下永恒经典。以军民鱼水情为主题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沙家浜革命历史陈列馆及景区开始走向全国,名闻天下。

三、老区精神永放时代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金寨时深情地指出:“老区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回顾苏州革命斗争历史可以看到,正是苏州人民弘扬老区精神,实践老区精神,才取得了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老区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传,成为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人民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主席两次肯定苏州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做法,并把经验推向全国;苏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夺得粮棉高产,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誉“如果全国的棉花亩产都能达到常熟的水平,我们的棉布就用不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苏州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率先大办乡镇企业,实现农副工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为邓小平同志系统阐述小康目标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提供了实践案例;2009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考察苏州时亲切勉励苏州“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苏州城乡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爱党信党,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和保证。

苏州人民始终没有忘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始终没有忘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979年春天,针对群众在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沙洲县委提出每年为群众办20件大事好事,开全国各地政府办实事工程先河;2012年,全国第一个党员关爱基金在苏州设立,重点帮扶困难群众。恪守为民宗旨,凝聚磅礴力量。2021年苏州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第四。苏州走在了时代前列。

弘扬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铸就时代新辉煌。今天的张家港市是1962年江阴县划出的9个乡镇和常熟县划出的13个乡镇组建成沙洲县而来,是两个县的“边角料”,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革命老区张家港人喊出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嘹亮口号,对当时苏州所辖的六县一市发出了“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样样工作争第一”的挑战书,不仅推动了张家港的跨越式发展,而且激发了苏州大地万马奔腾拼抢第一的发展热潮,缔造了今日苏州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量等各项发展指标均处于全国地级市第一方阵和全国大中城市排名前六,所辖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十的辉煌业绩。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引领苏州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连续16年名列全国百强县之首的昆山市为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于1984年在全国首创自费开发建设工业新区,它的发展定位是:“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其中“西托三线”是指从1964年至1973年底,上海参加国家大三线建设,共搬迁骨干企业411个、内迁职工近10万人。工业新区承接了上海企业的扩张辐射,吸引了大批三线企业的联营,走出了一条自费开发的成功之路,1992年8月,昆山工业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成为台资等企业高度密集的苏州开放型经济的高地。闻名世界的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于1994年,比我国首批开发区“晚出生十年”,却能够后来居上,并且仅用十年时间就再造了一个新苏州,靠的就是“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苏州工业园区已连续多年在综合实力排名中名列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于2014年发布全国第一部生态补偿地方性法规,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现代化新苏州。

军民团结一家亲,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促进。迈进新征程,驻苏部队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多次出色完成抢险救灾、安保执勤、重大活动保障等活动,做好平安苏州的守护者;各级党委、政府关心部队建设,全市共有双拥服务组织5000余个,拥军拥军优属志愿者超过5万人。自1997年苏州市首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命名至今,苏州已蝉联这项荣誉7次。这“七连冠”的背后是苏州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的良性互动,开创了“市县同创、全域推进”的生动局面,形成了“苏州现象”,创造了“苏州经验”。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我们要大力弘扬老区精神,从老区精神中汲取不竭力量,勇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供稿:苏州市老区开发促进会   周建平)

老区精神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竹辉路158号

电话:0512-65732776(老促会)、0512-65153675(基金会)

邮箱:

版权所有:苏州市老区开发(乡村振兴)促进会、苏州市社会帮扶基金会

苏ICP备19052090号-3

苏公网安备32050802012014

苏州社会帮扶网官方网站

苏州三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