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基因 > 老区文苑

沙家浜人民永远跟党走

浏览量:1149    创建时间:2019-10-22 15:47:47

常熟市沙家浜镇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活动,同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侵略者斗争,沙家浜人民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1927年10月,共产党员石楚材到横发动农民成立了暴动委员会,掀起了土地革命的热潮,他还建立了江浙沪地区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信用合作社。1928年4月,党组织在湖浜村文昌阁成立了沙家浜镇历史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苏兆春为书记。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党团活动、筹建县委等一系列工作。1928年5月,常熟县委正式成立,石楚材当选为委员,分工负责军事斗争。在他的积极奔走下,农村成立农民军,城区成立赤卫队,还经常去上海与江苏省委保持密切的联系,时任省军委书记的李硕勋多次接待石楚材,当时的革命形势大有起色。国民党反动派十分害怕,悬赏通缉所有共产党人,年仅23岁的石楚材不幸伤重被捕,于1929年11月2日牺牲在狱中。石楚材虽然倒下了,但他点燃的革命火种继续在燃烧。

抗日战争爆发后,横镇上一批热血青年自发成立了“抗日宣传队”,利用茶馆阵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5月13日,叶飞率领的新四军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开赴东路抗日第一线,这支部队简称“江抗。”因为这里群众基础好,“江抗”的一部分很快流动到唐市、横一带,并在唐市设立了“江抗办事处”。1939年10月,“江抗”奉命西移,在当地留下了刘飞、夏光等一批伤病员,他们在老百姓的掩护下,终于战胜顽敌度过了难关,于当年11月6日,在唐市附近的一所破庙里,成立了以伤病员为骨干的新“江抗”,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黄烽任政治部副主任。新“江抗”在战斗中成长,部队逐渐壮大。1940年4月,新四军总部和中央东南局派谭震林到东路组建东路军政委员会,并出任江抗东路指挥部司令。从此,县区乡村相继成立,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游击根据地形成,并建立了中共江南特委、苏常太公署和苏州县政府。由于这里又是新四军后方医院所在地和新"江抗″的诞生地,留下了许多军民鱼水情深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故事。1941年2月,新“江抗”正式改编为新四军六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委。1941年6月25日,苏州、常熟两县的县区干部集中在横泾泗泾村,召开了反“清乡”斗争动员会,会后,主力部队转移到外线作战,地方武装留在当地坚持斗争。当年7月1日,日伪军调集4万兵力,对苏常太地区进行疯狂“清乡”。在反“清乡”斗争期间,根据地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如朱凡、徐青萍、殷志仁等县区乡干部惨遭杀害。有幸的是,经过战争的考验,新四军六师奉命西移北上,走上了解放全中国的征程。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横唐市人民继续在共产党武工队的领导下,又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反“清剿”斗争,其中又有钱阿坤、张根金等武工队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直至1949年4月27日,卢毅率领的武工队接收了唐市、横,沙家浜镇全境解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沙家浜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发扬革命老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建设家乡,把一个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穷乡僻壤,建设成了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建设方面。沙家浜紧靠阳澄湖,地势地洼,十年九涝。在60-70年代,沙家浜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自己动手人扛肩挑筑起一个个圩岸,确保低洼地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筑成大小圩堤300公里,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上世纪八十年至九十年代,随着分田包干,第二轮农民确权承包,党委、政府决定引导全镇农民由单一粮食生产转向种养经济作物,特别是适合阳澄湖地区螃蟹养殖,通过聘请专家党员户带头一大批种粮户逐步转入水产养殖,目前,全镇四万多亩耕地、三万多亩水面全部转为水产养殖,亩均收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8倍,亩均产出达1.45万元,是粮食作物的10倍。在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从七十年代起,党委政府响应上级号召大办乡镇企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企业,使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目前,全镇登记注册企业600多家,其中上市企业三家,吸收本镇职工21000多人,职工平均月工资7800元,农民人均收入近3.9万元,是改革开放40年前的100倍。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沙家浜作为水网地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是有名的水(死)路一线,上城进村、走亲戚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生产生活十分不便。七十年代,党委、政府领导全镇人民不等不靠,用义工、记工的方式筑起了第一条公路,八十年代初筑起了第二条公路,彻底改变镇里的交通条件。目前,沙家浜镇域内形成了高速、高架、省道各一条,修筑了总程111公里的镇、村、户硬化路面,极大地改变好居住条件,同时对全镇15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办事处、一个中心镇进行了全面规划布局,建成康居自然村38个。镇区原来只有雨伞一条街,现在建成了17.9平方公里集镇区。清洁美丽的村庄林立高楼宽畅的公路,热闹的街市,全新的面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商。沙家浜镇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镇、全国文明镇、国家湿地公园。

红色基因传承方面。京剧《沙家浜》唱响全国,原新四军六团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重回他曾经领导战斗过的地方,为沙家浜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在芦苇荡里回忆起战斗岁月,讲述革命斗争史,热忱称赞老区人民的军民鱼水情深的事迹,并挥毫提写“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为了传承红色基因,保护革命遗址遗迹,镇党委、政府决定退耕还芦,保护湿地,投资5亿多元,重建、修建了春来茶馆、新四军后方医院、印报所、修枪所、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2003年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沙家浜国防园被批准为全国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近十年中前来接受红色教育的干部、学生、青年、军人、人民群众近2千万人次。

近几年,多位原新四军伤病员病故后安息在沙家浜,沙家浜红色教育区域又被各级授予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党员活动基地、行政干部培训基地等。沙家浜人民将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做好革命老区精神的传承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常熟市老促会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竹辉路158号

电话:0512-65732776(老促会)、0512-65153675(基金会)

邮箱:

版权所有:苏州市老区开发(乡村振兴)促进会、苏州市社会帮扶基金会

苏ICP备19052090号-3

苏公网安备32050802012014

苏州社会帮扶网官方网站

苏州三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