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优良传统教育的生动读物
——读《常熟市革命老区发展史》
浏览量:593 创建时间:2019-12-02 09:27:26
金秋十月,是个丰收的季节。经两年努力,由常熟市老区开发促进会组织编写的《常熟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出版了。这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老区革命史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的指示精神迈出了坚实一步,可庆可赞。
《常熟市革命老区发展史》全书13章84节25万字,做到架构合理,脉络清晰,紧紧围绕“革命”和“发展”这个中心,既涵盖全面、大事突出,又文字晓畅、图文并茂,力求在求真求实、观点鲜明上下工夫,在大事突出、注重特色上做文章。通览全书,不难发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的观点,坚持艰苦奋斗、实干创新的使命担当意识,这三条贯穿全书始终。因此,这是一本记载红色历史,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激励红色后人的史书与教材。
革命老区的评定标准是: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建立了人民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半年以上时间。而常熟早在1926年2月就建立中共常熟特别支部,1928年建立中共常熟县委,此后十年间虽屡遭破坏,付出重大牺牲,但斗争未有止息,1938年5月重建中共常熟县委,同时积极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开展抗日武装斗争,为1939年5月“江抗”(新四军)东进抗日,开辟和建立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提供了良好前提和坚实基础。尤其是在1939年秋“江抗”大部队离开常熟西移北上后,人民群众在日伪匪顽卷土重来的危急时刻,冒着生命危险救护新四军留下来的数十名伤病员,与子弟兵结下血肉深情,同时,痊愈的伤病员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克服种种困难,重建抗日武装,坚持原地斗争,为保护人民利益、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这段历史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并酿就红色经典。而不忘初心,坚持党的领导;不畏艰险,坚持军民团结;不讲条件,坚持使命担当;不怕牺牲,坚持无私奉献的“沙家浜”精神已成为常熟人民引以为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对外宣传的城市名片。
自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10 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常熟人民以当家作主,奋发前进的精神面貌和干劲,为建立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无论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创业,还是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常熟人民所创造的伟大业绩有目共睹,其中尤以1958年10月至1959年5月开挖望虞河工程最具代表性。望虞河工程是新中国成立7O年来苏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自太湖沙墩港起,越望亭,经甘露,进虞山,在常熟王市公社花庄流入长江,全长60.2千米,其中常熟段32.7千米。在工期短,任务重,要求高,条件差的情况下,常熟有1O多万农民组成建设大军,采取军事化管理,组织了数以千计的卫星班、尖刀连和以战斗英雄、著名烈士命名的突击队,在天寒地冻,生活条件和劳动工具十分艰苦和原始的情况下,你追我赶,奋力拼搏,各行各业和望虞河沿线的人民群众也都齐心协力,积极配合,确保工程按期完竣。在望虞河工程建设中彰现出来的以民为本、为民造福的执政理念,群策群力、万众一心的团队思想,雷厉风行、攻坚克难的战斗作风,不甘人后、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和服从大局、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被统称为望虞河精神,这既是当时常熟人民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也是革命战争年代奋斗精神、优良传统的延续和丰富。
当历史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十二大的召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并释放出巨大生产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碧溪农民通过大办社队企业,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彻底改变了农村经济贫困,农民经济贫穷的历史,为农村发展繁荣和农民共同富裕作出了成功探索,点亮了农村、农民实现现代化的希望之光。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碧溪之路》和新华社的编者按一经发表,“碧溪之路”很快成为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和“苏南模式”的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鹏亲临视察后,对碧溪人民创造的经验和发展思路深表赞同并欣然挥毫:“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同富裕,镇小信息通,建设两文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实地视察后,也按捺不住心中喜悦,发出了“碧溪之路大家走”的赞叹。“碧溪之路”的开辟与不断建设,充分突显了改革开放这一时代主题,思想创新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和勤劳致富的成功经验,这是常熟人民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作出的重要贡献,其深远意义与“沙家浜”精神和“望虞河精神”一样永载史册,是矗立在常熟大地上的又一座精神丰碑。
《常熟市革命老区发展史》除对上述三种常熟人民创造于不同年代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了详实生动的记载外,还对不同年代的特色亮点作了精准扫描,如1926年中共常熟特别支部的诞生,1938年中共常熟县委重建和常熟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及斗争历程,苏常太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建设,叶飞、谭震林在常熟建立的丰功伟业等等,以此告诉读者,树有根、水有源,常熟革命老区的由来,首先因为有党的组织和党的坚强领导,不但为常熟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成为领导常熟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中流砥柱。
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事业可歌可泣,而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事业同样精采纷呈,可圈可点。其中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粮棉生产双丰收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热烈赞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县级综合试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创办元和合作农场和农民建办招商场;退田还湖,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县级财政收入超亿元,成为首批财神县;实施以港兴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培植先进典型,实行乡村振兴战略;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至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常熟发生的变化与亮点更是日新月异,不胜枚举。
《常熟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的编撰秉持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求真求实、科学客观的编史原则。通览全书,有英勇、胜利和辉煌,也有坎坷、失误和曲折,如“大跃进”运动的狂热,“文化大革命”对各项建设事业和社会秩序的冲击与扰乱,说明无论革命征程,还是建设道路,从来就是鲜花与荆棘并存,奋进与挫折同在。好在中国共产党和常熟人民认定的信仰、认准的目标从未动摇,从而奠定了革命老区的发展基础。
史书的作用在于存史、资政、育人。披阅《常熟市老区发展史》的启示是: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一切变化的内因、一切成果的收获都切切实实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从每个党员,到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常熟人民,都始终相信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因为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强盛中国。三是坚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事业发展的原动力,无论新四军东进抗日,在日伪统治的心脏地区建立东路抗日根据地,还是“碧溪之路”的开创都显现了创新思想、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四是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是人民,投身改革开放的是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还必将是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
哲人有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常熟市革命老区发展史》的出版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本记载红色历史、宣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好书,读一读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们慎终追远,牢记使命,更激励我们振奋精神,励志担当。相信,随着这么一本好书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它所发挥的作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会越来越大,其生命力、影响力也会与日俱增。
2019年11月22日
作 者:沈秋农
通讯址:常熟市方塔街8号常熟市关工委 邮编:215500
邮 箱:2579149479@qq.com 手机:13906238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