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基因 > 老区文苑

传承南社精神,建设美丽姑苏

浏览量:624    创建时间:2022-08-16 11:44:54


 2021年1212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考察苏州古城保护情况时,沿着山塘街一路步行至虎丘。在“中国南社纪念馆”,曹书记强调:要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把南社历史与学习理解党广泛团结各界人士、建立和完善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相结合,进一步用好用活馆内丰富的史料资源。据此,我们参阅研究文献及有关资料,并结合参与“中国南社纪念馆”修复、布馆的经历,谈一点对南社的初浅认识,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20世纪初期的中华大地风云激荡,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满清帝制、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潮流势不可挡,一个决定中国前途命运、影响未来中国历史走向的伟大变革即将来临,南社便是在这一时代潮流中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上演了一部中国近代史上威武雄壮的史诗。南社在思想启蒙中孕育,在反清风暴中诞生,在民主革命中发展,在时代前进中更新,影响十分深远。

Image1.png

一,南社是辛亥革命的“宣传部”。“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在2021年10月9日召开的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与伟大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当年陈去病、高旭、柳亚子发起成立南社,“以气节相标榜,文章相砥砺,诗词相酬唱”,是为了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互为“犄角”,通过创办报刋、发表政论文章等方式,用文字掀起革命风潮,为推翻满清帝国、实现民主共和制造舆论,立下了不朽功勋,被誉为辛亥革命的“宣传部”,时有“武有黄埔,文有南社”之说。当时非常有名的《中华新报》、《警钟日报》等报纸都由南社成员创办或负责,南社成员控制了全国数百家新闻报刋,释放出了无比强大的战斗力。同时,南社成员不仅吹响了革命的号角,还为实现理想冲锋陷阵。如陈去病1916年8月辞去公职全程陪同孙中山考察浙东,1918年又追随孙中山去广州护法,先后担任非常国会秘书长、参议院秘书长等职,与孙中山有着“十年袍泽、患难同尝”之谊;如黄兴,在武昌起义中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身先士卒,率领民军浴血奋战,后又策划和指挥了广州新军起义;如陈其美,先是在领导上海起义中亲任敢死队长,被捕后宁死不屈,后又被推为上海讨袁军总司令,亲临江南制造局一线指挥作战。还有的为辛亥革命慷慨就义、流血牺牲。如“维宪流血第一人”的宋教仁、“誓用膏血换光明”的杨杏佛、“碧血染红素稿笺”的邵飘萍、“为国赴死何足惜”的廖仲凯以及投湖自尽逼蒋抗日的国民政府元老杜羲等。南社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唤醒民众,他们的这种牺牲奉献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不畏艰险,砥砺前行。

二,南社是共产党人的“同盟军”。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进程中,南社人与共产党人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毛泽东引用南社成员杜国庠史学著作中的一句很形象的话;1918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南社成员邵飘萍也在北京办《京报》,李大钊经常请邵飘萍到北大讲课;南社的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的首译者,“真理的味道”生动地反映了他翻译时的忘我境界;中共一大是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南社成员李书城的寓所召开的,被毛泽东称之为“中共的产床”,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中共的精神家园”;南社中的陈望道、邵力子、沈雁冰、高尔松、高尔柏等人本身就是共产党员,中共“一大”后来转移到嘉兴南湖召开,就是南社的邵力子建议的;南社的黄绍兰创办博文女校,成为中共“一大”代表的宿舍;南社的柳亚子与毛泽东是挚友关系;南社的孔昭绶与毛泽东、李根源与朱德、李煮梦与叶剑英、许肇南与张闻天均为师生关系(孔昭绶两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毛泽东在该校读了5年,后来对斯诺说:“我的政治思想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尤其是毛泽东与柳亚子的诗词唱和、朱德与李根源的师生之谊,更是被传为佳话;中共建党前夕,担任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主持会务达20年之久的南社成员朱少屏曾为二十批近2000人赴法勤工俭学提供出国前的服务,先后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蔡畅、赵世炎、何长工等几十位后来成为了著名的革命家;抗日战争时期,南社成员“何香凝五骂蒋介石”的故事脍炙人口。南社人与中共领袖的友谊贯穿了半个多世纪,1959年、1962年,苏州籍南社成员周瘦鹃两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建造的“紫兰小筑”宅园(凤凰街王长河头3号)曾引来周恩来夫妇、朱德夫妇、陈毅、叶剑英及成千上万的观赏者。南社人与中国共产党人之间还长期存在着一条无形的文化纽带,那就是南社人几乎十之八九都擅长中国传统诗词,而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也大都有着很深的国学根底,大都擅长传统诗词,因此互相怀有钦慕之情。总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南社先贤与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社也是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生动教材。在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今天,这是完全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来继续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的。

三,南社是群星璀璨的“人才库”。南社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幅射全国各地,集合了大半个中国的知识精英,他们大多既通晓国学、又知晓西学,涌现出了许多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南社成员中,除了有黄兴、于佑任等一大批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外,还有政法界的沈钧儒、章乃器、戴季陶、邵元冲,文学界的鲁迅、沈雁冰、苏曼殊、刘半农,书画文艺界的黄宾虹、沈尹默,著名报人邵飘萍、成舍我、林白水,著名教育家马叙伦、孔昭绶、夏丐尊,早期话剧的重要作家欧阳予倩,中国第一个自然科学组织“中国科学社”和第一种专门的科学刋物《科学》的发起人任鸿隽、杨杏佛,著名社会活动家曹聚仁、陈布雷,民国初期三套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者许国英、谢无量、刘宗向等。思想启蒙运动中人权观念、女权主义、男女平等的传播,给南社带来了另一个特点,即吸收了许多女性,其中有一大批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如中国第一个女同盟会员唐群英、曾被毛泽东誉为“女中豪杰”的史良、曾被孙中山赞为“创建民国的巾帼英雄”的张汉英、参与策划苏州光复的邵元冲夫人张昭汉、秋瑾的挚友徐自华和徐蕴华姐妹、辛亥革命时期“女子北伐军”司令林宗雪、“民国才女”吕碧城等,她们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难得人才。还有不少南社人具有世界眼光又胸怀济世救国的宏才大略,在治国理政中大放异彩,南社成员柳亚子、马叙伦、沈钧儒、何香凝、沈雁冰任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成员,沈钧儒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史良任司法部长、李书城任农业部长、沈雁冰任文化部长、马叙伦任教育部长。中国八大民主党派的创始人中,就有3位是南社成员(民盟沈钧儒、民促马叙伦、民进章乃器)。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海纳百川、群贤毕至的生动体现,又是南社人的光荣。此外还有一些花絮,如江泽民在全国作协代表大会上与吴雁泽、彭丽媛等合唱《祖国歌》,歌词为南社成员李叔同(弘一法师)所作(李叔同亦为电影《城南旧事》中插曲“送别”的词作者)。周恩来、温家宝两任共和国总理多次提到和吟诵于佑任临终前所作的“哀歌”,于佑任也是南社成员,曾办《民主报》,是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第一次读到的报纸”。南社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影响和培育了20世纪的几代中华儿女,叶圣陶的老师胡石予、沈从文的老师田名瑜、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赵朴初的父亲赵炜如、成思危的父亲成舍我、田汉的岳父易象、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的祖父高燮等,也都曾是南社成员。

四,南社是乡土文化的“活教材”。南社从酝酿、成立、发展到高潮,都离不开苏州人的参与。南社三大发起人中的陈去病是吴江同里人,柳亚子是吴江黎里人,高旭为江苏金山人(曾隶属苏州专区),其中柳亚子是公认的“南社灵魂”,被毛泽东称为“人中麟凤”。苏州第一张民办报纸《独立报》是1900年由南社人黄摩西创办的。1927年时任江苏省督学的汪懋祖受命组建苏州中学时,通过南社成员、汪懋祖的同窗同龄好友胡道成穿针引线,引进了陈去病、吴梅、汪东等南社成员来任教,其中汪东还谱写了苏州中学的新校歌。苏州不仅是南社的诞生地,还是上海以外南社活动最为集中和活跃的地区。数据分析表明,共有153名苏州籍南社社员。苏州人参加南社人数之多,对南社发展贡献之大,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正是苏州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从范仲淹到顾炎武,从复社到南社,无数苏州士子内心深处始终蕴藏着一种“担当天下“的人文情怀。他们用吴侬软语发出时代的铿锵声音,用柔弱双肩参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共苏州独立支部的第一任书记叶天底也是南社成员,他和李叔同还是师生关系。柳亚子的小姨夫汪东也是南社成员,曾任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院长,工于书画和词学,解放后曾任苏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江苏省副主任等职。一直以来,从中央领导到知名人士对南社和南社人评价颇高。原北京大学校长、南社纪念会名誉会长蔡元培为南社的题词是“南社:革命精神、文学模范”,周恩来总理“赠亚子先生: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还有毛泽东题赠柳亚子、70多位延安时期中央领导题词签名的《沁园春•雪》册页复制件,均为“中国南社纪念馆”中的镇馆之宝。因此“铁肩担道义”的担当精神、“辣手著文章”的探索精神、“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新南社成员鲁迅语)、“睁眼看世界”的开放精神(南社成员中有众多出国留洋的文化先驱)等,是南社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当代苏州人学习和发扬光大。

望着山塘街800号“中国南社纪念馆”那高大的牌楼,南社先贤们为了中华崛起而奋起呐喊的不屈声音依然在我们的耳边回响,南社先烈们为了人民幸福不惜流血牺牲的高大形象依然在激荡着我们的心灵。南社三杰均为苏州人、南社首次雅集选在山塘街,这是苏州之幸、姑苏之幸、山塘之幸,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喜庆日子里,我们一定要追寻南社的红色记忆,挖掘南社的苏州元素,传承南社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目标的实现、为擦亮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这块金字招牌,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姑苏答卷”!

   参考资料:

1,张夷主编:《南社钩沉》;

2,王飚、平龙根、张夷主编《纪念南社成立一百周年论文集》;

3,张夷、蔡镜浩主编《南社百位辛亥人物与苏州•山塘》;

4,张夷、王飚、徐雁主编《首届中华南社学坛论文集》(上册、下册);

5,张夷、李芳、汪长根主编《江苏南社研究廿周年纪念文集》;

6,张夷、汪长根、李芳主编《苏州南社研究缀英集》;

7,金建陵、张黙梅《墨痕微漾》。

(供稿:姑苏区扶贫“三会”  平龙根 刘之慧 杨艳红)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竹辉路158号

电话:0512-65732776(老促会)、0512-65153675(基金会)

邮箱:

版权所有:苏州市老区开发(乡村振兴)促进会、苏州市社会帮扶基金会

苏ICP备19052090号-3

苏公网安备32050802012014

苏州社会帮扶网官方网站

苏州三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