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吴中区2018年“三农”工作回眸
浏览量:385 创建时间:2019-08-07 12:35:44
2018年以,吴中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印发了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制订了年度乡村振兴主要工作目标并逐季公布完成进度,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优化村居环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实现了乡村振兴开局良好。
一、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着重做好集体经济质量提升和规范管理两篇文章,为乡村振兴夯实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石。一是优化提升发展业态。继续以镇级集团公司、村际联合公司为富民强村建设主体,秉持抱团发展、因地制宜、节约集约理念,不断提升集体经济运营效益。甪直、临湖等地在乡村生态特色发展上作出有益探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股权继承工作,甪直等地完成566笔实例探索,以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改革国家级试点为抓手,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能。二是优化提升组织形态。持续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范管理,获批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并成功承办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现场会,得到了各级领导肯定。年内有81个合作社列入政府优先扶持名录,年报公示率达98%,新增2家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三是优化提升管理质态。开展“三资”管理专项督查,持续深化“三资”监管品牌。全面完成186个镇级企业单位、254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新一轮清产核资,在市系统中实现“进表、上图、入网”。在全市率先全面开展集体资产追缴欠租和合同清理专项行动,成效显著,获得《新华日报》专题报道。
二、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打造产业兴旺新格局。深入挖掘质量、绿色、品牌三大要素,大力实施“6+1”产业化工程,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一是坚持质量兴农。优化农业“四个百万亩”布局,以西山、太湖、澄湖三大园区为重点,整区推进高标准农田整治、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粮食机械化示范“三大”工程,推动一批项目落地建设。编制完成了高标准农田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农田整治7700亩,完成鱼池改造5200亩,2个水稻综合功能示范区基本建成,苏州农产品物流园南环桥市场项目顺利开工。二是坚持绿色兴农。突出农业绿色生态功能,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做好农业面源污染减控,如期完成太湖围网拆除签约。设立化学农药减量示范区2 1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新增保护自然湿地5600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8%,完成绿化造林400亩,抚育中幼龄林1万亩,提前实现全年造林目标。三是坚持品牌兴农。规范“三品”认证,提高农产品管理水平,推进洞庭山碧螺春国家标准实样审定,建设洞庭山碧螺绿色防控示范基地2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达65个。积极推进4个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建设,着力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挂牌成立,成功承办苏州市首届农民丰收节。
三、加快优化村居环境,生态宜居迈上新台阶。以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持续美化农村环境。一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编制完成了新一轮吴中城乡协调规划,推动多规融合,优化镇村布局。综合运用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三优三保”等政策,以建设用地减法换耕地生态用地加法,共完成入库项目31个,新增耕地2800余亩。完成84家民宿备案登记,5家民宿获评“苏州旅游精品民宿”。二是推进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在2017年164个建设项目基本竣工的基础上,2018年又有39个开工建设,并按时序推进,年内全区建成美丽田园乡村突破200个。着力培育特色田园乡村,新增2个省级、4个市级试点。三是加强村庄环境整治。深入推进“263”专项整治行动,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1432个,梳理村级工业集中重点整治区域32宗。持续推进河道畅通工程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疏浚河道169条、141公里,建设生态河道8.6公里,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村庄18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率达68%。
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乡风文明新风貌。以摘得“中国文学之乡”和“中国民间文艺之乡”两个国家级招牌为契机,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打造吴中乡风文明建设新亮点。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出台《吴中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三年行动计划》,为农民群体提供行动指南。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样本建设,树立农民群众身边榜样,实现镇级设立道德广场全覆盖,评选文明家庭100户,全区在建文明实践样本点位100余处,各类文明村镇、农村注册志愿者占比分别达38%、16%。创新评选“最美家长”,全区共评出200名。二是加快公共服务均等提升。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创建扎实推进,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目标人群健康档案建档覆盖率、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达69%、85%、22.6%,农村居民参加社区教育培训比例达43%,新增接受家庭教育导师指导家长人数达7万。三是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书香吴中”品牌,建成公益电影室内放映点109家,建设农民书屋40余家。推进乡村体育建设,完善“十分钟”体育健身圈,组织参加3次省级农民体育比赛,获得各类奖项5个,打造吴中“环太湖”体育嘉年华品牌系列赛事,农民群体获得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
五、强化综合治理互动协作,创新治理有效新机制。以党建领航乡村治理,强化网格化社会治理中心和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环太湖党建带”创建,催生了临湖镇“红色涟漪”、金庭镇“太湖红心岛”等一批党建品牌,有效整合党建资源和职能服务,不断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深化“百名好书记”专项行动和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行动,结合“七一”系列活动选树表彰一批优秀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头雁带动促乡村治理有序。二是推进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强化网格化社会治理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吴中联动升级版”,聚焦社会矛盾化解、重点人群管控等社会治理深层次矛盾,实现联动机制多维度大提升,累计受理有效工单40万件,结案率98%,获得省委政法委嘉奖。不断强化村民委员会自治能力建设,村民委员会依法自治达标率100%,村民议事率达95.2%。三是加强社区服务机构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平均面积超1 000平米,社区社会组织达405家,“三社联动”覆盖率38%。建立完善城乡“全科社工”服务机制,出台区级实施意见,梳理服务清单,高新区、郭巷街道率先设立全科社工综合服务窗口。
六、精准实施脱贫攻坚,释放改革发展新红利。聚焦相对薄弱村和困难群众,进一步落实精准帮扶举措,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不断激发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薄弱脱贫步伐。一是有序推进阳光扶贫。持续做好“阳光扶贫·智慧e农”监管系统建设,明确“五个一”帮扶机制,建立完善联络员工作例会制度、走访月度通报制度、资金月度监测机制,不断提升阳光扶贫质效。全区副科级以上干部累计走访困难家庭3016次,累计捐助关爱资金及物资超150万,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走访与信息录入率两个100%。二是深入开展薄弱村帮扶。全面开展第五轮区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帮扶工作,创新实施“四个一”帮扶机制和第一书记选派机制,引入一批企业商会参与薄弱村帮扶。设立年度专项资金3500万元。落实市、区、镇三级帮扶转化项目32个,累计下拨市区两级帮扶资金4300万元,有效提升薄弱村自我造血功能。三是精准聚焦困难群体。全面提高农村困难居民救助水平,城乡低保标准由每月875元提高到每月945元,落实大病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全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全覆盖。落实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岗政策,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141人。
最近,吴中区委区政府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全区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提出,2019年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要再接再厉,发扬成绩,找准问题,破解矛盾,重点抓好“五个突出、五个建设”:一要突出产业兴旺,推进特色乡村建设;二要突出生态宜居,推进绿色乡村建设;三要突出乡风文明,推进文化乡村建设;四要突出治理有效,推进和谐乡村建设;五要突出生活富裕,推进幸福乡村建设。
(吴中区“三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