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 乡村振兴

构建善治格局 助力乡村振兴

——张家港市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的调查
浏览量:364    创建时间:2022-03-17 13:38:25

近年来,张家港市不断强化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以创新乡村治理工作机制、村民自治制度和议事形式,探索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构建善格局,助力乡村振兴,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不断强化乡村治理队伍。以党建为引领,有效整合凝聚乡村治理的资源和力量,实现重心下沉基层、力量聚向基层、服务落到基层,让“海棠花”绽放乡村阡陌、映红村社肌理。一是推行党群服务站。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自治方向、把控关键环节、协调多元主体、链接各方资源、提供多重保障”的作用,促进党组织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深度融合,夯实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目前全市已实现 1416 个网格党支部全覆盖,并布点建设了“党群睦邻坊”、“埭上老家”、“江畔红庐”等一批“海棠驿站”,延伸设立 1329 “党员中心户”。二是建立党群议事会。各村(社区)选举产生党员比例超过 50%的党群议事会,议事会以民主协商形式参与乡村治理全过程,实现从“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根本性转变,构建“一核引领多元共治”的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精准化发展。南丰镇永联村通过建立“党建引领、区域协同、群众参与、依法办事”的乡村治理模式,探索推进“社会治理社区化”,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三是派驻基层带头人。启动“美美乡村·薪火计划”党建项目,将40 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兴村特岗”书记派驻到乡村,围绕党建、经济发展、乡村建设、基层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治理配强先锋梯队。同时,从农业农村系统选拔 15 名优秀青年骨干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为乡村治理注入新鲜力量。

2.发挥经济带动作用,有效盘活农村资源,不断夯实乡村治理基础。通过探索多种途径,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实现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村民收入稳步提升,为乡村治理夯实经济基础。一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实践中探索出产村联合型、能人带动型、资本撬动型、农旅互促型、美村深耕型、片区联动型、资源盘活型、抱团取暖型等强村发展“八大路径”,并通过典型启示实践,路径指引方向,打造出了全省最大县域“强村群体”。2021 年全市村均可支配收入超 1500 万元。二是实行村级财务公开。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村务公开栏、“网上村委会”、各村微信公众号等,村级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达 30 万。三是创新“三资”监督管理。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系统、财务记账系统、资金支付系统和农村产权交易系统进行“四网”融合,集成张家港市农村“三资”智慧管理平台,开创了农村“三资”管理标准化作业流程。全市 176 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239 亿元集体资产已全面纳入平台运转,牢牢守住老百姓“钱袋子”。

3.发挥环境示范作用,建设美丽健康家园,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四清一治一改”村庄清洁行动,集中整治家前屋后乱堆放、河塘沟渠污染、积存垃圾等突出问题,让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成为现实。一是实行垃圾分类提高文明意识。制定实施《张家港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行动方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建成并投运 16 座厨余垃圾处理站,9 座建筑垃圾分拣中心和 7 座废品回收中心,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和运输管理。建立村民分类兑换奖励引导制度,垃圾分类知晓率达 100%南丰镇创新开展“鸡毛换糖”垃圾分类回收活动,村民们用硬纸板、易拉罐等可回收垃圾兑换酱油、醋、卫生纸等“明码标价”的生活用品,村民成了垃圾分类的践行者、受益者。二是开展厕所革命打造健康乡村。在全市范围开展农村厕所改造升级工程,对所有村庄不规范户厕进行摸底调查,取缔或进行提档升级。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网的有效衔接,实现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引导村民养成文明如厕的行为习惯,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市共改造提升农户厕 27709 个,公厕 98 座。三是推进积分管理实现长效管护。我市将乡村治理融入环境治理,探索实践了一系列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积分管理方法,目前全市有 11 个镇区(街道)112 个村(社区)开展积分管理,打造“工分制”、“积分银行”、“积分超市”,评比“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达标户”、“洁美农家”,推出了“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积分管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走上长效管护良性轨道。全市累计评比“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户”和“达标户”37843 户,发放积分奖励物资 736 万元。

4.发挥机制效能作用,创新基层管理模式,不断挖掘乡村治理智慧。既注重强化城乡社区自治本位,又注重机制方法创新,下活乡村治理一盘大棋,有力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社区治理制度全面完善。村民自治国家级试点、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省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三大试点”成果不断巩固。探索“微自治”,推动民主自治向村民小组、小区和自然村延伸,村(居)民议事会覆盖率达 100%,议事成果转化率超 90%。推行“全科社工”2.0 版本“全员全科”模式,“三社联动”覆盖率达 100%。杨舍镇善港村荣获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二是基层网格治理全面覆盖。发挥“大数据+互联网”作用,将基层治理要素全部纳入网格。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广使用,“联动张家港”App 上线运行,全市基层网格治理及专职网格员配备率均达 100%。群众安全感常年保持在 98%以上,群众对网格员工作满意率列苏州各区市第一。三是数字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利用全国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县市的契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完成常阴沙、永联村两个先行样板点位建设,加快建设 11 家智慧农村示范村、10 家智慧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力打造 2 个智慧农业品牌,全省数字乡村现场会在张家港市召开。

5.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制定用好村规民约,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乡村治理的“法外之法”,通过通俗易懂、形式多样、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引导村居民崇德向善,提高村居民文明意识,使村规民约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有效抓手。一是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切实发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道德约束作用,大力推进丧事简办、喜事新办,村民的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共建、共治、共享”意识已深入人心。同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与移风易俗行动紧密结合,实现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和农民精神风貌双提升。杨舍镇李巷村入选“全国百个优秀村规民约案例”。二是配强法律团队力量。由政府购买服务,为每个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协助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及村民议事规则,为重大的协商议事成果出具法律意见书,把好法律关口,守住法律底线,规避法律风险。三是开展农村文明创建。积极开展“好家风、好家训”、道德讲堂、星级文明户评选等系列活动,以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塘桥镇将银行运作理念引入家风传承活动,打造了只存家风家训不存钱的“清廉家风银行”,开展家风“存储”活动。南丰镇建农村入选第二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二、几点建议

经过多年努力,张家港市在乡村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总目标和广大农村居民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村与村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年轻人留在农村工作或创业的越来越少,基层干部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少数地方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反弹等。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基层管理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农村公共事务监督更加有效、乡村社会治理成效更加明显,加快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安定繁荣的社会主义善治乡村,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配备。围绕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治理干部队伍,实施基层“定制书记” 工程,打响农村带头人培育整体品牌。通过市镇领导专项挂钩、职能部门专门点题、骨干企业专向联动、组织部门专岗点将,培育一批基层标杆书记。同时,加强对扬州大学定向委培班学生的培训和指导,开展“村书记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培养熟悉基层、更接地气的本土籍农业农村人才。开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与学历提升工程。

三要进一步加强探索创新。深化“万企联万村”行动,推动多元化发展,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合理有序吸引工商企业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创新乡村资源经营模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强化村(社区)自治属性,创新基层“微自治”形式,以村民小组公约、楼道公约的形式落细、落小、落实,让自治范围不断下移,自治内容更具体,自治方式趋于细化。持续探索开展文明积分试点工作,将文明积分与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文明乡风建设等有机结合。

四要进一步加强宣传示范。大力挖掘全市乡村治理典型亮点和经验做法,通过媒体宣传、系列访谈、集中报道等方式,持续提升社会对乡村治理的关注度、参与度。同时,通过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载体,组织各镇区利用广播、横幅、板报以及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及时发布乡村治理方面的最新动态信息,积极宣传相关方针政策,持续扩大乡村治理的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提高群众对基层治理相关工作的知晓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张家港市老区开发促进会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竹辉路158号

电话:0512-65732776(老促会)、0512-65153675(基金会)

邮箱:

版权所有:苏州市老区开发(乡村振兴)促进会、苏州市社会帮扶基金会

苏ICP备19052090号-3

苏公网安备32050802012014

苏州社会帮扶网官方网站

苏州三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