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倒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相城区北桥街道石桥村的调查
浏览量:442 创建时间:2019-08-07 12:05:24
相城区北桥街道石桥村,原来是一个以回收废塑料为支柱产业的“拾荒村”,全村有一百多家废塑造粒企业(作坊),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近年来,全村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取缔关停“散乱污”企业,利用取缔废塑企业后腾出的土地资源,建设多肉植物园,逐渐摸索出一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生态建设倒逼“拾荒村”产业结构调整
石桥村辖区面积6.22平方公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乡镇企业的兴起,石桥村的老百姓从“拾荒佬”发迹,白手起家,在破烂中淘金,缔造了石桥村的塑料回收支柱产业。到2016年,石桥村90%的村民都从事塑料或者与塑料相关的产业,塑料产业占据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导地位。但随着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以及“263”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的全面展开,石桥村151家废塑造粒企业(作坊)被相城区列入“散乱污”关停取缔企业名单。废塑企业取缔后腾空的土地资源怎么利用?当地老百姓的生计如何安排?生态文明建设倒逼石桥村干部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探索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就农业而言,石桥村以传统种养为主。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514.7亩,瓜果种植面积达155.16亩,水稻种植面积达1341亩,林地种植面积达435.91亩,水产养殖面积达1243.72亩。丰富的农业资源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先决条件,但传统农业产生的经济效益低下,对石桥村的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作用不大。近几年,石桥村多次组织干部群众赴山东威海、福建漳州等地考察多肉植物种植情况,对比经济效益低下的传统农业,当地种植一亩多肉植物能够给农户带来八九万收入,十分可观的经济收益、空前繁盛的市场前景给石桥村的转型之路指明了方向。为推动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石桥村将目光瞄准“多肉经济”从2015年开始着手筹建多肉种植基地,作为现代生态农业试点项目。目前辖区内已经建成两大多肉基地,分别位于黄郎浜、老宅基,占地约70亩,基地共有10户种植户入驻,同时配套建有高标准连栋大棚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累计投入约500万元。目前石桥村的多肉种植基地以培育种植十二卷类为主,十二卷类又分为兽类、玉露类、万象类、玉扇类,因其观赏性趣味性强、品种千变万化,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选择种植十二卷类也最大程度迎合了当下市场的需求。石桥村的多肉种植产业逐渐形成规模,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打下了根基。
二、“多肉植物”打开生态农业发展新机遇
今年72岁的陆洪根,过去一直从事废塑料回收产业。2017年,他将开了几十年的塑料厂关闭,在黄郎浜多肉种植基地承包8亩大棚,投资种植了100多个品种的种多肉植物,预计三四年内能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他看好多肉植物的发展前景,坚信未来收益不会比开塑料厂差。多肉种植基地还有7户种植户同陆洪根一样,都是原来从事塑料生产经营有农户,现在他们成了专门种植多肉植物的新型职业农民。一个5亩左右的大棚最多能容纳15-20万颗多肉植物,多肉价格每颗从几元到几千元不等,倘若按照每颗30元左右的均价,经过一个培育周期之后,一个大棚一次性就能够给种植户创造五六百万元的销售额,除去前期的投入成本,利润可达百分之六七十,经济效益是传统农业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目前石桥村正在积极筹建观赏植物种植培育孵化基地,并引导多肉种植户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计划至2019年将扩建至占地200亩,形成40户左右的种植规模,预计能够帮助500个劳动力实现就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化、多样化种植,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使石桥村逐渐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有知名度的观赏植物产销一体化市场,同时将特色种植、农业采摘、观光旅游全面融合进来,使整个区域形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善、产业链条延伸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当地更多农民实现创业就业增收。
三、石桥村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石桥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试多肉种植,帮助解决了农村一小部分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带动了部分废塑经营户转型,但与吴中东山、张家港永联等成熟地域相比,石桥村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后续推进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主要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相应规划和保障措施。多肉种植虽已初见规模,但属于石桥村转型升级道路上的自发式实践探索,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缺乏上级政府部门的统一规划,在资源配置、技术引进等方面也缺少政府的资金支持。目前已入驻的10户种植户基本都为自筹资金,因此不敢盲目扩大规模,而其余有意向者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石桥村现代生态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二是缺乏相应经营和管理经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作为综合性、多样化的产业,对于农户经营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传统农业。但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农户的管理和经营水平都比较粗放,大多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真正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比较缺乏,而现有的能够提供技术服务人才稀缺,远不能满足农户们的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进一步摸清发展现状,到周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较为成熟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认真吸收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理性判断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与空间,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按照统一规划、规模种植、合理布局的原则,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专业合作,推动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孵化基地在农户、产品与市场连接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形成“种、产、销”一体化。选择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给予重点培育和扶持,鼓励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链。
三是提升生态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动现代生态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石桥村要将“263”专项整治行动、“散乱污”企业(作坊)淘汰整治等工作同村庄环境整治结合起来,以反戤郎周家宅基三星级康居新村作为样本,加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力度;全面修缮里仁禅院,逐步恢复石桥老街原貌,进一步完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山青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更好地发挥其对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的带动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