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新探索
——常熟市坞坵村合作农场的调查
浏览量:472 创建时间:2019-12-09 09:18:34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等有关精神,最近,我们就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合作农场发展状况作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坞坵村合作农场的发展背景
坞坵村区域面积8.26平方公里,共有农户950户,人口3778人,耕地面积4766亩,其中稻麦种植面积3860亩,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坞坵村先后成立了坞坵米业专业合作社、农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2009年,坞坵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联结4家合作社和部分农户成立了坞坵村办合作农场,经营农田面积1340亩。2016年,新一轮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后,农民将全部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新发包,除村合作农场种植1340亩外,剩余2520亩耕地以每亩730元的流转价格承包给21个种植大户,并签订了三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村支付农户的流转金每亩852.5元,相较2008年第一轮的流转金每亩600元提高了42%,增加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入。支付农民的土地流转金与发包种田大户收回的流转金差额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结算。
近年来,农药、化肥价格普遍上涨了15-20%,人力资源成本及其它生产成本也不断增加,而国家出台的粮食收购指导价,小麦由2017年的1.18元/斤2018年下调至1.15元/斤,水稻由1.5元/斤降至1.3元/斤,尽管粮食产量有所增长,但收购价格下降及农本增长,种粮效益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承包到期的种粮大户不愿再行续包。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着“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百姓满意”的目的,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坞坵村多次召开村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商量,决定21个大户承包的土地到期后不再发包,全村3860亩粮地全部流转给村合作农场种植,成为全村农业土地的经营主体。
二、坞坵合作农场的经营模式和成效
2009年成立的坞坵村合作农场,逐步建立起一套可行的经营模式,并取得了实效。
1、实行分区域包干的管理方式。为建立农场内部的责任管理制度,也为方便农事管理和农忙临时用工,合作农场采取了划区域包干的管理办法,将农场1340亩耕地划分为5个区域,选聘5个具有丰富农业生产管理经验、责任性强、年龄不到60岁的合作农场成员担任分区农田管理者,平均承包管理300亩左右农田。区域生产管理者主要包干农作物产量和田间管理费用,核定小麦亩产600斤,水稻分品种定单产,常规品种为亩产1100斤,优质品种亩产950斤;管理费用为200元/亩年,核定管理人员的基本报酬为90—100元/亩,包干的费用和报酬随市场变化而调整。包干管理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肥药使用及各项田间管理都必须符合技术操作规程和要求,由村委会专人作经常性的检查考核。
2、采取绩效挂钩的考核办法。按照农场核定的产量,超产部分按超产金额(按国家出台的当年收购价格计算)的50%奖给包干管理人员;因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减产的,按减产部分的50%扣除管理人员基本报酬。管理者购买的生产资料,由村委会派人确认,年底统一核算生产成本。绩效挂钩的考核办法,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管理和农业增产,也增加了管理者的收入,管理者平均能有8—10万元的年收入。
3、实施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为提高经济效益,农场投资购置了稻麦烘干、稻米加工等设备,建成粮食仓储、晒场及加工生产用房,形成了“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经过培育,注册了“坞坵”“白禾”两个稻米品牌。通过延伸产业链,围绕水稻种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了农场的经营效益,头几年每年有100多万元的收入,即使最低的2018年,仍有73万元的净效益。
合作农场成立多年来,经营状况良好,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改变了农业的碎片化经营,农场1340亩粮地,常年管理人员不到10人,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场水稻亩产大多年份在1300斤左右,优质水稻亩产也超过1100斤。农民将承包土地流转给农场统一经营,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民获得了土地流转金,安心从事务工或其他经营活动,到农场打零工还可得到临工费。农场还每年给村民发放优惠价米券,给老年农民发放大米,农民得到了实惠。农场的土地规模经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三、坞坵新合作农场经营模式的新探索
坞坵合作农场在多年成功发展的基础上,2019年实行全村土地由农场统一经营,这是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探索。坞坵新合作农场实行党员干部带头引领,包干管理农户共同参与的新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夯实基础桩,力促农场建设标准化。①生产过程标准化。合作农场统筹配置资金、技术、劳动力、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建设一支专业化机耕机收队伍,实现农技服务集中支持,统一供种、统一用肥、统一防病治虫、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割分别计产,统一加工销售。②农机管理标准化。定期对农业机械进行维修保养,每季度一次农机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加强安全操作。在日常农业生产过程中,合作农场与包干管理人员共同承担事故责任。③结算方式标准化。推行农业生产集中管理,生产成本、运行支出、政策资金补贴及生产效益统一结算。在原农场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 “包工定产”机制,根据水稻、小麦的不同品种和不同种植方式,核定田间管理费用,按不同品种制定对应的产量指标,超出部分按超产金额的40%奖给包干管理人员。
二是注重可持续,力促从业人员年轻化。为妥善缓解农村种植业后继无人的问题,由村委会牵头,对全村3860亩粮地,11个区域的11名包干管理者,合理搭配年龄结构,通过“传帮带”,培育年轻种植能手和新型职业农民。招募本村优秀机修人才,着力培养一支专业的农机手队伍。依托上级农技服务单位,定期开展农业知识技能、农机作业技能的培训,进行农田耕作、水稻机插秧等田间机械化操作比赛,设定奖金,鼓励提升农业技能和务农积极性,展示农业农村的发展前景。
三是打好质量牌,力促农产品安全化。为适应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坞坵农场由追求产量向追求品质转型,全区域已全面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19年合作农场实施300亩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增强“坞坵大米”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培育好品牌,力促三产融合发展。精挑优质稻谷加工而成“坞坵”大米,合理定价,优质优价,提高效益。
“白禾牌”绿色大米、“坞坵牌”无公害大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积极探索农村电商发展,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通过休耕休种、生态改造、提升土壤质量,以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为重点,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借力陈家湾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提升农村田园风貌,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坞坵新合作农场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建议
一是政策支持。农业用地政策方面,农场面积较大,农机库房、粮食仓储、水稻育秧、粮食晒场等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仍是瓶颈,建议有关部门对大型农场精准施策,简化手续,尽力协调解决。农资农机补贴政策方面,农场的同志反映,目前对农资、农机购置补贴规定存在局限性,报批程序繁琐,针对集体合作农场的特殊性,能否制定合理可行的农资、农机购置补贴方案,帮助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提升农机化水平。对保险补偿机制,建议积极拓宽农业保险险种,提高保险覆盖面,改善保险服务,加大赔付力度,实现农业保险服务创新。
二是农技指导。农技队伍建设方面,农场同志建议,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农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制度,提高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基层到农场服务。指导方式上,建议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科技下乡、科技示范场、流动科技服务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技推广活动,为合作农场提供产前信息服务、技术培训,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加工、营销服务,提高农业技术服务的到位率。
三是品牌影响。品牌创建上。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品牌创建指导和管理服务,对优质名牌产品能够给予资金奖励,尽快形成“政府推动、农场主动、市场拉动”的互动格局,共同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上。结合本地特色旅游项目,组织优质品牌产品专业展销会,提供农产品购销平台,增强市场影响力;积极开展“农超、农批”对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传统媒体、新型网络平台融合发展,开拓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品牌农产品知名度。
坞坵村合作农场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将有效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增加坞坵村农业生产经营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常熟市老促会、古里镇分会联合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