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接二连三改革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昆山市提升全面小康水平的思考
浏览量:471 创建时间:2020-04-28 17:36: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是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行动指南。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深化农业“接二连三”改革,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对于我市提升全面小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昆山实践谈几点感悟。
昆山市2005年就率先达到了江苏省制订的全面小康社会各项指标,2019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跨过4000亿元大关,达404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上了400亿元台阶,达407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6万元、达59650元,连续15年保持了全国百强县之首。
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中,昆山市领导积极引导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务实地对已实现的小康指标进行对标找差距,一致感到乡镇与乡镇、项目与项目、户与户之间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农村生态环境整治修复还不尽如人意,农贸市场好多要求尚不达标,农村养老事业等公共服务发展还不充分,小康成色不足、水平不高,必须加紧补短补软,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更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加快实现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鉴于此,昆山秉持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深化“接二连三”改革,不断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筑新的产业链。一方面,依托现代工业的装备与工艺武装农业,发展了精品农业,以及粮油、果品、食用菌等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食品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了稻鸭、稻蟹混养等立体农业、品牌农业,提高农业亩均综合效益。正因为如此,昆山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虽下降,但粮食亩产和农业总产值仍稳步上升。2019年全市水稻、三麦亩产分别达到624.5公斤和312公斤,为历史最高;农业总产值达51.3亿元,比党的十八大前的2011年增长14.5%。
另一方面,根据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在“接二连三”改革中,强化城乡一体规划,实施全域旅游建设三年提升工程,大力发展古镇古村落、美丽村庄以及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凭借当地革命传统的红色资源和有机农业的绿色资源,进步一拓宽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科创农业、康居农业新领域,近年来使乡村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2019年全市旅游收入31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80%以上。周庄、锦溪、千灯等古镇根据自身特点,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不仅发展了当地的名特优新农产品,而且有效地增加集体与农民的收入。巴城镇地处阳澄湖畔,依托阳澄湖大闸蟹、昆曲发源地这两大品牌优势,仅围绕一只蟹做文章,全年收入高达35亿元,富了一方百姓,如今阳澄湖畔的巴城农民,持有超百万存款的农户比比皆是。再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和本地电商众多的优势,致力于线上线下同时并举,发展农产品交易,拓宽畅通城乡营商渠道,使广大农民以主体身份融入到一二三产业发展之中,各显神通,各施其计,成就昆山广袤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园区化、经营规模化、种养集约化、生产机械化、管理科技化和生态宜居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将发展不平衡的短板逐步补齐,把发展不充分的项目加快补上,从而使昆山全面实现小康的成色更足,水平更高。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一语点穿了农民富才是全面富、真正富的硬道理。昆山的领导基于这样的认识,顺势而为,谋划让广大农民共享高水平小康生活,既鼓“口袋”又富“脑袋”,既享物质文明又享精神文明,在“接二连三”上使出倾斜农村的硬招,由此出现了一派深化农业“接二连三”改革,城市反哺农村,二三产业助力农业,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繁荣、同富裕的生动景象。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确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的理念,
近年来昆山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突出的是用于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如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低保、失业保险等公共服务全面与城镇并轨,不仅覆盖率达100%,而且享受水平名列全省乃至全国前茅。2019年全市发放大病保险费9000万元、惠及居民7万多人次,并实现跨省就地门诊费直接结算制度;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60701万元和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小额贷款3.7亿元;发放经适房和公租房补贴1794万元和物价临时补贴2305万元;城乡低保户人均月收入由上年945元提高到995元,为全省最高,共享改革红利。
坚持土地是人的生存之基的理念,在倡导珍惜爱护每寸国土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土地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确保不少于10%向农村倾斜,在省定用地指标中不少于5%用于农村发展;有序推进“美丽村庄”建设整治任务1237项,拆除违建590万平方米,其盘活的土地资源大多用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年提升工程,发展公共事业。2019年建成现代化农田园区12.8万亩、完成农田集中连片整治1.2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6900亩,建成三星级康居村150个,“四好”农村公路全面达标并获评为省先进市,新建改建标准化厕所399座,实现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完成农房翻建3465户,棚户区改造建设全覆盖,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化服务率达到75%以上,生态环境治理率达到90%以上,尤其是优III水比例历史性达到100%,V类水质河道基本消除,改造提升32个农贸市场并获评标准化民心工程。2019年昆山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4.05岁,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领先水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735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44472元,均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县级市水平。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是最具活力,尤其是人才起决定因素的理念,昆山一以贯之舍得花财力和领导精力,加强培养、引进、输送到农村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深入“接二连三”改革中顶梁柱作用。首先,根据全市150多个行政村的规模大小,采取送出去与就地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了2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既是农业规模经营的好把手,又是实施农业“接二连三”改革的中坚力量。其次,借助昆山国家创新领军人才、省“双创”人才及团队,以及院士、博士高科技人才众多的力量,广辟农业“接二连三”改革的领域与科技项目,积极推进“田园综合体”“农创科技园”等新业态发展。例如,张浦依托院校科技力量,业已形成了“春育葡萄夏吃瓜果,秋有梨桃冬吃鱼蟹”响当当的四季农业,且与二三产业构筑产业链,奏响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凯歌,亩均效益一般在5000元左右,好的一二万元,成为江苏省深化农业改革的先进典型,前二年这个镇又成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的试点镇。
在深化改革中,昆山从上到下戳力同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要求,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淀山湖、陆家、周市等镇联系本地红色文化的特色,建设与完善“家门口”的文体娱乐场馆,完善村(社区)综合性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特别是近三年来昆山连续成功举办全国戏曲盛典,大大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而且涌现了一批文明村、文明户,乐于奉献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一展昆山勇当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热血尖兵”的风采。
(昆山市人大原副主任、“三会”顾问 张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