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问鼎华夏“第一县”的成功之道
张树成
浏览量:529 创建时间:2021-11-17 14:08:58
昆山,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成为华夏“第一县”,在中国县域经济和县域基本竞争力的百强县(市)评比中,连续17年稳坐榜首。2020年,昆山市地区生产总值超4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2000元。在中共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围绕昆山问鼎华夏“第一县”的成功之道作了一点探究。
一、重在解放思想,发挥地域优势。思路决定行动的方向,唯有思想解放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昆山县委、县政府通过算账对比,外出取经等方法,引导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力,跳出小农经济圈子,推动县域经济发展。198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超10亿多元,粮食总产值超10亿元,掉了苏州地区6个县(市)中的“小六子”帽子。就从那年起,县委一班子人审势度时,首闯横向联合发展之路,仿效全国14个沿海开发区的做法,充分发挥昆山紧靠沪苏地域优势,自费兴办开发区,带动各乡镇兴办工业小区,多层次全方位对接大上海,就地集中办工业,吹响了“农转工”的号角。到1990年底,昆山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一二三排序转变为二一三排序,工业唱主角,整个经济实现隔年滚动翻番,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3460万元跃升为13203万元,城乡居民年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496元、201元,增加到2352元和1297元。2020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2238元和47336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1015亿元。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始终没有放松,粮食连年稳产高产,良种覆盖率90%以上, 2020年农业产值创历史新高,达53.35亿元。
二、重在秉持开放,发展外向经济。昆山开放型经济经历了1984年发端起步、1992年起快速腾飞、2000年起持续稳健推进、2012年起步入新发展阶段等不同层次的发展轨迹。从1984年8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自费兴办开发区起,年复一年经过8年努力,于1992年8月22日昆山自费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开发区,另册转为正册,时年经济总量名列国家开发区第6位,当时新华社记者赵明来昆撰写了这一报导,《人民日报》配发了评论员文章,将昆山自费创办开发区赞扬为“昆山之路”;又经过8年努力,于2000年4月27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县级市首个出口加工区,同年10月8日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自此以后,“双区”并发,有力带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花桥经济开发区以及各镇的工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赢得了先机,谱写了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先进性、普惠性的新篇章。到2020年底,全市累计合同外资505.75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01.88亿美元,其中台资企业独领风骚,自1990年首家台资企业顺昌有限公司落户昆山后,至2020年底,累计已办台企(项目)5501家,投资338.75亿美元,约占全市60%多。特别是近五年来,昆山坚持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5年累计新增外资项目1289个,新增注册外资107亿美元,同比增长40%左右;外贸进出口额持续四年超800亿美元,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占苏州26%、全省14%、全国2%。
三、重在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水平。早在1999年,昆山市委市政府根据全省全国科技创新的总体部署,实施了为期三年的全方位、大跨度科技创新工程,培植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转化了一批高新技术成果,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研发了一批科技领先的产品,2009年昆山就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技术创新示范城市第一名。时今,创新已成为昆山干部群众的热门话题,各级各部门主动走出去,广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不断加强科技投入力度,使昆山的经济注入不竭动力。近五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0年的2.3%上升到2020年的3.7%,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分别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为47.6%和51.3%,新增高新企业2014家,比五年前增长114%,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14家,万人发明专利量73.78万件。涌现了一大批国内外叫得响的企业与产品。如昆山高新区的上市企业泽环制药,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抗肝癌新药的“领航巨轮”,承担了国家和省科技项目1517项,获奖24项。还有清陶、国力、华恒等科创企业,发扬昆山历史上祖冲之科创探索精神,通过不断创新驱动,企业融入全球发展大格局,成为科创大潮中的“新秀”。
四、重在人才引进,激发发展潜能。昆山起步时依靠上海、“三线”军工企业的横向联合寻找项目,依靠他们委派的技术力量或星期日工程师的支持,使昆山“借梯上楼”、“借资生财”、“借船出海”,快速发展了一批技术较先进、产品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被《解放日报》记者称之为“昆山之路”就是“人才铺就之路”。进入新世纪,昆山面对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载体的情势,将竞争目光和工作重点放在构筑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正视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新优势上,出台了人才赋能配套政策措施和周到的服务,营造了良好的聚才环境,各路人才接踵而来,同时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人才“潜能”,数十年如一日,其“人才铺就昆山之路”历久弥新。目前,昆山全市拥有各类人才45.6万名,其中“留创园”等载体引进国家级重大项目人才128名、引进海内外院士项目86个;引进博士后208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20多家,在站博士后72名,还涌现了一批苏州市级、昆山市研发团队和双创人才。有了高层次人才,发展就有了坚挺的力量。近年来,全市通过人才赋能、抱团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仅去年,全市有2622家人才科创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18.26亿元,纳税143亿元,分别占全市工业企业的40.8%和52.12%。
五、重在以民为本,赓续红色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党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昆山一以贯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红色基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民谋福祉,在2005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后,马不停蹄,一着不让,坚持问题导向,齐心协力实施补短补软举措,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给全市人民生活带来富裕富足、社会安定的幸福生活。在居民收入方面,2020年昆山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达62238元,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1519元,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38320元;农保标准由前五年每人每月700元上升为1045元,临时性救助最高标准由4000元上升为50000元。在交通施设方面,通过城乡一体化规划,年复一年有序推进,如今实现公路、高速公路、高铁、轻轨和农村阡陌公路网,连点成线,四通八达,加上航道成网、电讯互联网,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公交通到家门口,出行就业十分便捷。在社会服务方面,昆山对学校教育、公共健康、养老服务、文化体育等社会保障的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家门口”服务体系和15分钟“服务圈”,落地全覆盖,养老不离家,办事不出村,子女上学近在咫尺,百姓共享众多的社会福利。在居住环境方面,过去的平方翻楼房、楼房翻建成别墅比比皆是,水清、岸洁、河畅、景美的江南水韵风光随处可见。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全市建有体育公园26个,游泳池36个,足球场233个,篮球场1323个,健身跑到500公里,人均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达5.6平方米;连年举办全国戏曲百戏盛典,城乡百姓共享戏曲演出大餐,使文化遗产“活起来”,由它孕育的“鱼米之乡”历史荣光留住乡愁记忆,大大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就容易却艰辛”。这就是昆山连续17年问鼎华夏“第一县”成功之道的最好诠释,其“道”具有普世价值,已被美国哈佛大学列为教科书范例、被埃塞俄比亚作为培训经营管理人员的教材、被全国许多市县引入借鉴。“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昆山市委市政府正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齐心聚力推进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的画卷铺展得更灿烂。
(作者系昆山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昆山市“三会”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