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
——常熟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查
浏览量:579 创建时间:2022-03-17 13:33:48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近年来,常熟市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种养大户为基础,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存的新型农业经营格局,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多年培育,常熟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较快发展,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拥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83家,其中省级10家、苏州市级24家、常熟市级49家;拥有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6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20家、苏州星级社14家;家庭农场达到204家,其中省级22家、苏州市级28家、常熟市级2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1.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近年来,常熟市坚持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力量,培育发展了一批产业关联度较大、加工水平较高、产业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常年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项,省、市级农业科技项目多项,被评为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等。常熟市佳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经过多年发展,2015年公司已成为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公司已有基地1200亩,拥有盆花栽培温室、鲜切花生产温室、高档温控智能温室共10万平方米,年产各类盆花150多万盆、种苗40万株。去年,全市83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3.1 亿元,其中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7.3亿元,出口创汇4750万美元,利润 5.8亿元,纳税3.25亿元。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提升发展。多年来,常熟市坚持规范发展、规范管理,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高质量发展和规范化建设,不断增强其自身实力和带动能力。常熟市坞坵米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仅有18位社员,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拥有生产性用房400平方米,配备烘干、加工、筛选、包装等设备,有5台中拖,5台收割机,20台插秧机,4台撒肥机,15台烘干机以及整条稻谷加工大米生产线,形成了集稻米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自创的“白禾”牌大米,2020年在“江苏好大米”评比中获得金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常熟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日趋多样,合作内容不断丰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已成为组织服务农民群众、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202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实现经营总收入4.2亿元,盈余0.5亿元,带动非成员农户创收总额1189万元。
3.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不断提升。通过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升专业种养大户者素质等多种举措,家庭农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质量不断提升。吉礼葡萄家庭农场主要从事葡萄种植与销售,农场主陈建江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创业理念,刻苦钻研栽培技术,先后创出了巨峰葡萄亩产超万斤,乒乓葡萄单粒直径4.6厘米、粒重50克,醉金香葡萄单穗重4.5斤,金手指葡萄单株挂果948串、单株产值超2万元等佳绩,农场先后被评为首批江苏省级、苏州市级、常熟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荣获江苏省农产品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示范单位、苏州市名牌产品等荣誉。本人也获评苏州市农民专家、常熟市级劳模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经过多年培育,常熟市家庭农场实力明显增强,2020年136家家庭农场年度销售总额7193万。
4.各类主体经营范围逐步延伸拓展。常熟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壮大中,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电子商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等措施,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江苏省农业龙头企业勤川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常熟市坞坵米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加强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都积极向稻米精深加工方面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了产业的融合发展。常熟市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目前生产经营范围已延伸到粮食种植、种子培育和供应,肥料和农药采购供应,粮食烘干和仓储保管以及大米加工和销售等领域。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有效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带动农户能力。二是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苏州华冠园创园艺科技有限公司的品牌“天狼月季”新品种在国际上屡获奖项,公司成功运用“互联网+农业”经营模式,成为全国网络销售冠军。江苏省新合作常客隆连锁超市有限公司近年打造了一站式智能社区平台——家易乐平台,通过建设农产品冷链储藏物流体系,对接87个社区,将生产基地与市民有机结合,市民轻松一点就实现了农产品“产地直供、冷链配送、全程检测、新鲜到家”。三是拓展农业功能。江苏省勤川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休闲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区道路、餐饮、娱乐配套设施完善,垂钓采摘、农耕体验、健身养老、会议承办等休闲观光农业要素一应俱全,实行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虞盛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依托铜官山、平巷里花海地区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利用农耕文化体验中心,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与“同官山庄”联建合作,发展共享农庄和乡村民宿。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全市结合千村美居建设,创建了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村、主题创意农园、苏州市共享农庄(乡村民宿)等农文旅经营主体,通过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和农耕文化,拓展了产业融合发展空间。
5.示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订单农业、合同价收购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对周边农户的生产技术特别是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培训,大幅度提高农户蔬菜生产产量和品质,辐射农户3022户,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蔬果产业化经营模式。常熟市金唐市水产品有限公司始终围绕服务农业发展、带动一方百姓的宗旨,依托沙家浜镇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养殖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实行标准化养殖,与300多户渔民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利益联结机制。
二、推动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调查情况来看,近几年常熟市在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部分经营主体生产经营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发展质量有待提升。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转型升级:一是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要引导企业确立先进企业管理理念,改变目前部分企业家族式管理现状,鼓励重点龙头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资本运作、产业延伸、企业上市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壮大企业自身实力,争取有更多的龙头企业达到苏州、省级甚至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要求。二是鼓励农民合作社向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示范合作社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专业合作社开展以明晰产权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完善民主制度、强化服务功能为重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加大示范合作社建设力度,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示范合作组织,发挥其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推进专业承包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升级。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以科技入户示范结对等形式带动全市专业种养大户提升生产经营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专业承包者的整体素质。
2.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合作社、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造一批以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合作社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继续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运行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采取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量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把企业的产品需求与农户的生产经营通过契约建立紧密关系。帮助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规范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章程办事,充分发挥“三会”组织作用,健全利益联结、盈余分配、监督约束机制,形成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3.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在确保目前各级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采用直接补贴、贷款贴息、信贷担保、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民合作社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对获得国家级名牌农产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配套奖励。引导金融机构对经营管理规范、农业生产具有一定规模且收益相对稳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简化审贷流程,切实解决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实行配套政策支持。对农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建设用地、用电、用水等问题,在政策范围内优先予以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用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符合有关规定的按农用地管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按照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执行。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队伍。一要加强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培养。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及有志成为现代职业农民者进行各类培训,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经营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制定有关激励政策,引进农村科技人才和经营团队。完善农技人员向基层一线倾斜的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做好涉农大学生委托培养工作,充实农业科技推广一线人员。三要加快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鼓励科技人才、大中专毕业生返乡下乡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人才资源向乡村集聚。四要着力培育新一代年轻职业农民。政府要出台有关政策,引导鼓励年轻人扎根农村、热爱农业,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推动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常熟市老促会、市农学会联合调研 执笔:朱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