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擎
——苏州市农业科技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浏览量:380 创建时间:2022-12-19 09:16: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做强驱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引擎,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苏州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试点地区,多年来各地各部门紧紧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符合国情、市情、农情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产业体系,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有效提高了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最近,我们根据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就苏州农业科技创新课题开展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科技创新催生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气象
近年来,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试点地区,苏州各级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引导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各类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艺,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2021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08.0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24.0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65.9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90.4万吨,比上年增长1.7%,其中夏粮产量22.9万吨,增长6.3%;秋粮产量67.4万吨,增长0.3%。年末生猪存栏23.3万头,比上年增长102.9%,全年生猪出栏10.9万头,增长18.8%。猪肉、蔬菜、水产等主要农产品都有较大增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6.4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动态全覆盖,新增现代农业园区6.67千公顷,建成高标准蔬菜基地10个,美丽生态牧场10家。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9.4%,累计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8个,年末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15个。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1127万元。苏州农业农村发展呈现一派现代化新气象!
——种业科技推动苏州稻米香漂大江南北。今年1月15日,第二届江苏优质水稻新品种品鉴推介会在扬州召开,与会专家对江苏省和上海市近3年审定和参加区域试验的72个水稻新品种,通过外观和米饭食味仪检测,筛选出30个优质水稻推介品种。苏州市农科院选送的苏4699和苏1180获得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推介证书,育成的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苏香粳3号、苏香粳100连续多年获省优质水稻金奖,被列入苏州市主推品种。去年10月下旬,江苏好品种晚稻现场观摩暨品种综合测试技术培训会在苏州举行。会上展示了全省杂交中籼、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4个组别130个品种,其中常熟市农科所参展的新品种达35个。20多年来,常熟市农科所承担了30多项国家及省市农业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先后育成太湖粳、常农粳、常优、常香梗等系列水稻新品种38个,有些品种已在江、浙、沪、皖、鄂等省市大面积推广种植,其中“常优”系列5个杂交晚粳稻新组合,已成为江苏省单季晚粳地区的主力品种。省种子管理站站长何金龙说,苏州在种质资源保护、种业科研创新、良种补贴、种子储备等各领域都走在前列,常熟是种业高地,常熟农科所在杂交粳稻的培育上,无论是实力和成果都排在全省第一,常规粳稻育种在全省也是一流的,苏州稻米香漂大江南北。
——绿色农技让城乡居民餐桌更丰富更安全。每天傍晚,一辆辆满载新鲜蔬菜的车辆鱼贯进入苏州南环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检测人员将每台车上的农产品产地证明、检测信息录入政府平台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场内质量安全,通过大数据分析,为零售市场和监管部门提供产品溯源和风险预警。目前,南环桥市场日均交易农产品6000余吨,其中蔬菜2800吨、水产品600吨、鲜肉2200头、家禽3万羽,分别占市区消费总量的90%、80%、70%和60%。苏州市民的菜篮子既丰富又安全,主要得益于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市农业部门围绕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全程质量监管体系、产品检测体系,突出重点抓关键。一是加强基地标准化生产。严格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全面推广伏季绿叶蔬菜防虫网生产和高效低毒农药的统一配送模式,全面开展标准化生产。二是强化产地准出制度。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制度,依法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扩大检测范围,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标准。三是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对进入市场农产品的检测,建立健全票据索证制度,重点对蔬菜、肉类等产品推行“产地与销地”、“市场与基地”的对接与互认,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四是提升综合检测能力建设。建立市、县级市(区)、镇三级检测网络,健全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卖场等自行检测机构建设,形成标准统一、运行高效、上下贯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还开展了“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发布免费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通告,开展基层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评定四星级乡镇监管站20家,五星级乡镇监管站1家。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成了农民的香饽饽。日前,吴江区举办河蟹+青虾+罗氏沼虾混养2.0模式培训班,来自吴江区同里、金家坝、横扇和七都等乡镇的70余名青虾、河蟹养殖户参加了培训,苏州大学教授宋学宏就河蟹塘套养青虾和罗氏沼虾的试验研究成果、新品种应用、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病害防治、日常管理和商品起捕等关键环节作了辅导讲解,在相城基地观摩了新型捕虾网具的安装、操作和使用方法,有效解决了蟹塘商品虾适时起捕等难题,受到了参训养殖户的赞誉。9月9日前,张家港市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沙社区举行稻麦“地面——航空”施药协同高效技术培训暨现场演示活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有关专家、各区镇(街道)农机管理员、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等50余人参加了培训。普及型植保无人机,具有作业效率高、故障率低、操作简单易学等特点,深受种植大户青睐。5月11日,太仓市开展蔬菜绿色生产线上观摩培训活动,通过视频直播方式,传授绿色生产技术,促进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培训通过视频方式介绍了双凤镇新湖村惠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的做法。该村现有耕地5068亩,建成高标准蔬菜设施栽培示范基地300多亩,采用熊蜂授粉、黄蓝板诱杀、防虫网覆盖、滴水灌溉等绿色生产技术,生产的番茄、丝瓜、黄瓜、芹菜、莴苣、萝卜、韭菜等成了市场抢手货,新湖黄瓜获评江苏省优质好品牌金奖,番茄获评苏州市好番茄金奖。当日参加视频培训的农户达4000多人。近年来,苏州广大农技推广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各类农技培训活动如火如荼,农技推广人员成了农民的香饽饽。
——科技支撑让农村产业更兴旺。苏州金记食品有限公司是苏州吴中区一家民营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大豆基地为一体,主营豆类制品、植物蛋白饮料、速冻食品的研发、加工、销售和运输业务。多年来,公司依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育种开发功能型大豆原料、工艺配方、制造标准、管理流程,到大豆蛋白提取、生物保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程冷链配送等技术领域不断探索前行,先后获得166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和15项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目前公司在长三角地区拥有12000多家线上线下销售网点和客户群体,2021年,生产销售农产品65000吨,主营业务收入30112万元,同比增长16.49%。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科技集团成立于2014年,是苏州本土成长起来的一家以农业大数据和产业互联网为核心业务的农业科技企业,已经形成了农业大数据、农产品集购网、农牧人三大业务板块,被认定为国家数字商务企业。农业农村大数据,构建省、市、县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农业云平台+N个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端数字化,共建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已投入研发经费近亿元,获得7项发明专利、40多项软件著作权。农产品集购网,服务于企业农产品原料需求,目前注册企业用户已超过10万家,配送网络覆盖全国200个地市,打通了大宗农产品服务终端厂家的最后一公里。农牧人,服务于社区和市民农产品消费需求,目前已在苏州开了700多个门店,在长三角区域开了5000个生鲜猪肉数字化门店,在苏州上高路批发市场建设了数字化交易中心,初步建立了从养殖场到屠宰场的数字化供应链体系,有效带动了农村产业发展。
——数字技术点亮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前景。2020年2月,农业农村部批复同意苏州市开展智慧农业试点,为苏州数字乡村建设增添了新动能。目前,苏州正在加快建立涉农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农业信息平台整体互联机制、数字技术与生产经营融合推进机制、“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机制,创新构建“政府部门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涉农主体共建共享”运营模式,建立智慧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管理决策体系、服务应用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实现“生产经营一张网”“管理服务一朵云”“数据资源一张图”。苏州已创建市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型智慧农业示范基地34个,省级智能农业示范基地12个,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规模设施种养面积的26%。同年 10 月,张家港市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迅即编制了《数字农业农村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数字设施建设,夯实物质基础;建设乡村物联网平台,对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物联感知设备进行统一接入和集中管理;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培育本地农业物联网服务企业3家、农业物联网智能化应用基地 50家;建设乡村数字设施,推动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构筑数字服务共享平台,提供全市统一身份体系、统一电子证照、物联网接入等 20 多项公共应用服务;建成涵盖全市证照、信用、法人、人口、空间地理库等基础库,促进了数据资源共享。数字技术,点亮了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前景。
二、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苏州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多年来农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已降到1%以下,但农业科技创新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一直发挥着引领支撑作用,而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主要来自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1. 增加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投入,发挥农业科技院所站主力军作用。近几年,苏州各级政府在加大农业科技支持力度的同时,增加了对数字农业科技创新示范、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支持江苏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苏州大学、常熟理工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技推广机构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发挥农业科技院所站主力军作用。
苏州市农业科技研究院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智慧农业、作物研究、休闲农业、农产品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和蔬菜研究等6个研究室,主要从事水稻、油菜、蔬菜、荷花等新品种引进、选育与高效安全技术示范推广,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休闲、观赏性园林植物养护,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高新技术引进与集成创新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推广。全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5人,其中研究员8名,副研究员以上32名;硕士以上学历38名,其中博士11名, 6人为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该院积极承担农业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年均承担各级各类财政资金项目50-60项,合同经费稳定在800-900万元。科研项目、成果数量和层次逐步提升,近5年获省市级和行业协会科技奖励 20项,获授权专利63项,拥有作物品种权6个,审认定品种29个,转化专利技术和植物新品种12个,制定地方标准24项。
位于苏州吴中区东山镇的江苏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现有农技人员18人,专职研发人员15人,其中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3人,主要从事常绿果树白沙枇杷、杨梅、柑橘及部分落叶果树品种的引进、选育、技术开发及示范推广工作。研发团队积极承担各级政府支持的科技创新项目,近三年承担省级以上相关科研项目3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12项,年平均项目资金300余万元,获得果树新品种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12项,其中新品种7个;发明专利2个;软件著作权3个;获得认定科技成果3项;制订相关标准9项,其中国家标准1项。
2. 多措并举培养人才,建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苏州从乡村振兴对农技推广工作的内在要求,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出发,多措并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较好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一是深化农村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农村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基层党建内容,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建立健全乡土人才队伍体系,加大“三农”领域其他专业实用人才的培养集聚力度,财政部门安排必要资金用于培养资助和择优奖励,为农业新模式、新技术、新农艺、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了支撑。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稳定乡镇农技人员编制,配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为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如常熟市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130多人的乡村农技推广专业人员,其中拥有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49人,初级职称61人。近几年,他们先后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320期、受训人数24万人次,培训职业农民400多人、农产品经纪人152名、种养大户164名、农机使用维修工100名,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制定实施《姑苏乡土人才培养集聚行动计划》。2020年8月,苏州市出台了姑苏乡土人才培养集聚行动计划,统筹抓好农业专业人才、能工巧匠人才、文化传承人才、乡村治理人才4支队伍,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培养集聚600名优秀乡土人才。这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如昆山市通过定向培育、实战培育、示范培育、职称培育等多种途径培养了一大批农村乡土人才。已输送定向委培生5届,毕业后从事农技岗位的学生144名;组织青年农民参加农业院校脱产培训,培养年轻“农场主”27名;组建农民田间学校6家,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累计培训7256人次;制定《昆山市中高级农民(生产经营型)评审细则》,认定中高级农民70人,认定高素质农民1377名;开展十佳高素质农民和高素质农民标兵评选活动,并分别给予8万元、10万元奖励;与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协作开展学历教育,有272名高素质农民参加免费学历教育,该做法入选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
3.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为各类农技人才搭建创业创新平台。2021年11月30日,根据市农业农村局综合评价,苏州市政府办公室发文认定张家港市大新镇老沙现代农业园区等13个农业园区为第七批苏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多年来,苏州各级政府、市各有关部门集聚优势资源,优化要素配置,加大政策扶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全市已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60个以及一批县(区)级现代农业特色园区。这些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市场化机制、产业化招商、企业化经营,让人才、科技、资金等创新要素不断集聚,为各类农技人才搭建创业创新平台,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以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该园依托水稻、水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一核三带多园区”的发展格局。“一核”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面积13200多亩,已建成水稻繁育、蔬菜园艺、特色水产三个创新区及国家级二花脸猪保种中心;“三带”为南部高效水产示范带、东部高效蔬菜园艺带、西部优质粮食产业带55.21平方公里示范区;“多园区”为依托各镇特色产业建成的14个特色园区。园区建立了常熟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82亿元,下辖农机、水产、畜牧、种业、园艺、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技术服务、资产管理等6家子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发挥政策、资源、技术、服务等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6 名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落户。园区建立了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数字农业农村基地、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苏州市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累计培育创新创业团队76个,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项目99 个,形成了“成果—孵化—加速—规模化生产”的科技创新模式。同时优化对入园企业的服务,帮助他们做大做强,现有入园企业110家以上,其中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4家,拥有“常熟大米”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个,“虞盛”“海明”“长洪”等苏州市级以上农业名牌产品19个。
4.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让科技人才直接投入科技创新主战场。
近年来,苏州市通过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落实水电税收扶持政策、解决企业用地矛盾、支持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50多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0多家。市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科研人员到农业龙头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引导大量科技人才直接投入科技创新主战场。
位于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由方曙光博士创办,注册资金9100万元,主要研发生产经营益生菌菌粉、发酵食品菌种、益生菌制剂、益生菌发酵液、益生菌衍生物、饲料添加剂等六大类生物产品,为食品、保健食品、精准医学、日化用品、农业微生态、生态环保等领域提供特殊有益微生物菌种、衍生产品及制剂应用解决方案,产品40%出口欧美国家。方曙光博士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公司现有员工400余人,50%以上本科学历,其中硕士学历60余人,博士及博士后6人,公司设有益生菌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发四项,每年投入研发经费2000多万。公司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申请发明专利200余项。2021年销售23205万元,纳税939.5万元。目前,投资7亿元、占地80亩的三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项目完成后,公司将进入全球益生菌行业第一梯队,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6.8亿元,年税收2.5亿元。
三、做强驱动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引擎的思考
历史反复证明,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农业发展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科技引擎必须马力强劲。如何进一步推进苏州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做强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擎,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苏州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在对照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存在创新动力不足、资源分布不均衡、成果转化效率低等问题,建议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在吸引、培养、使用人才等方面制定实施新的政策措施。要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营造重才、爱才、尊才、惜才环境,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人才培养,挖掘创新增长潜力,激发科技创新能力。要增加农业投入,加快推进各类农业科技产业园、高标准农田、高标准蔬菜基地、高标准池塘和美丽生态牧场建设,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和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支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为农技人员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要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到农村投资创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投入科技创新主战场。
二要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从苏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出发,要加快培养各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要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体制机制,适当增加农业科研推广院所站的人员编制,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应根据农村产业和服务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要求,适时调整内设机构,充实农业种业、新型种养业、农业机械、农产品安全、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营销等方面的科研推广人才。要配强用好镇(街道)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科学安排镇级农技推广机构的组织架构、人员编制、岗位设置,完善农技人员准入资质、聘用任用、职称评选、绩效评价、考核奖励等管理办法,切实解决一些镇(街道)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农技人员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要深入推进实施“姑苏乡土人才培养集聚行动计划”,统筹抓好农业科技、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按照国家关于深化项目资金管理改革的要求,强化顶层设计,统筹科技资源,设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系统分析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分类设计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围绕推动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成果落地,探索实施“任务委托”“揭榜挂帅”“赛马择优”等项目组织方式,优化配置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项目资金。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围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急需的关键技术、创新技术,建立“政府引导、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和推广部门参与、协同攻关”的科技项目支持机制。组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把生产基地、农业企业、合作社、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联合起来,抓住苏州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产业和薄弱环节,有组织、分批次开展科技创新攻关,加快形成科技创新成果。
四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策部署,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面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产量”,瞄准“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提升农村产业发展质量效益的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加快推进“两湖两线”跨域示范区建设,精心打造连片成面、具有规模影响力的优质乡村产业集群。实施品牌强农战略,进一步加强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品牌推广,提升种植规模,让苏州碧螺春、大闸蟹、水八仙等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向价值链高端。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稳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在保护农村风貌肌理的基础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五要进一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创新成果推广应用。要充分发挥苏州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区域,人口密集、消费能力强等优势,鼓励各类专业人才和经营主体到农村创业,兴办都市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物流营销、休闲观光等新型经济实体,在招商引资、企业融资、用地用工、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优质配套服务,鼓励各类科技人才到企业就业创业,施展才华,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新机制,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等措施,鼓励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部门与基层共建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参与农业龙头企业重要科研项目攻关。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估制度,明确各参与单位的职责定位,强化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绩效奖罚,推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